土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的时代变迁,繁衍了无以数计的村寨。恩施宣恩县的彭家寨是我们一路打探一路找寻,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土家族吊角楼建筑群。
坐落在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汇集了土家族最具艺术价值的建筑风格。远远望去, 这些古老的房子,木墙黛瓦,飞檐翘角,在绿树的掩映里,在龙潭河的滋润中,守着缓缓流过的时光,日复一日的寂静而安恬。肆意喧哗的河水,叽叽喳喳的鸟鸣,斜阳下升腾着的袅袅炊烟,是一幅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画面。不需浓妆重抹,一泼水墨,洋洋洒洒,便把这诗意的村落装扮得玲珑别致!
彭家寨应该是一位长发细腰的山野女子,在这山重水复的深处,婉约,静娴,安坐在吊角楼里,描红刺绣,静度光阴。
这条摇晃的吊桥,是村子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摇摇摆摆的吊桥下,一江清浅的龙潭河,生长着各种鱼类。土家人每家都有一两只鱼篓,闲了就往河里走上一走,一会便搂来半篓子的鱼虾。到了雨季,龙潭河也会发点小脾气。河套里的玉米大豆被上游下来的山洪冲刷得东倒西歪,支离破碎。
彭家寨所有新鲜的物质和文化都是这样摇摇晃晃着过来的。这艰难的来历,恰好让他们和外面的世界保持了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这段距离成就了彭家寨古朴和纯净的特质。
整个寨子45户人家,250余口人。拥挤在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山洼里,背靠着连绵的青山,彼此依托,彼此勾连,用一条石板小径牵在一起。这样的紧密,看着就有一家人般的亲切,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这些木板石头堆砌的吊脚楼群,家家院子宽敞。四柱立地,走廊回绕,镂空的栏杆下,堆积着大堆的玉米土豆,也有耕种的犁铧,牛羊。一切都井然有序。这和西部那些游牧民族漫不经心的随意一目了然地不同。
走进彭家寨,有种田园南山的惬意。村前,阡陌纵横的田间里, 土豆和玉米长得茂盛葱绿,土家人一边劳作,一边吟着民歌小调,这边唱着,那边小河边浣衣的土家女嘻嘻哈哈就接上了。放牧的牛儿羊儿,点缀在绿茵里,悠闲地啃啃这边,又跑去那边。
田埂小道的两旁,坠坠累累的桔子橙子柚子,谗得你直流口水。背山面水,日出而作,一日三餐,彭家寨人把现代人繁琐的生活简洁到一丝一抹的淡,简单明了。
村里的孩子通过摇摇晃晃的吊桥去外面上学。有的学成就留在了那个花花世界里。有的还把父母兄弟带过去,冷落得整个彭家寨一天天地瑟缩着,不足一百口的老人孩子,在极力支撑着它四季的轮换。
无论外边的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里的日子还是按部就班地继续着。
87岁的李桂香婆婆,是村里一个明亮的点缀。她从四岁来到村里做童养媳,83年的慢慢人生,她和这个风雨飘摇的小村一同经历,一同承受。
如今,她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小村是不可小瞧的家族。
我们下榻的微笑山庄,便是她儿媳经营的一个农家宾馆。从她们婆媳的交谈里,虽然一句也听不明白,却让我们感受着她们之间纯朴的和睦。
李婆婆常常这样坐着唱民歌。她的歌一直唱到恩施、上海、北京……
她的歌里既有情郎情妹的古老,也有欢迎来到彭家寨之类的新词。看到我们是【美丽中国摄影万里行】摄制组,她又顺口唱起了我们。“美丽中国行,来到彭家寨,采访又摄影,彭家寨人民乐盈盈……”
她给我们讲土家先人的故事。她说,很久以前,一对年轻的土家夫妻长途跋涉去找寻先人旧址路过这里,被一条大河挡住路途,河对岸绿树林荫,小溪潺潺,山涧缤纷的桃花,开得正艳,宛若世外桃源。年轻的夫妻一时热泪滚滚,这不正是他们要找寻的家园吗?却因无法过河而黯然神伤。这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河中腾起团团云雾,一座铁链木桥若隐若现。夫妻俩牵手走过木桥,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男耕女织,安度年岁。这对年轻的夫妻就是彭家寨土家族的先人彭怀伞及其妻杨氏。
随着彭家寨一泓山水的神奇渐渐在外界显露出的名气,李婆婆也被各种的媒体邀约,写着她的传奇和沧桑。这个局促在大山里几十年的老人,在花甲之年,和她的彭家寨一起,走出了山林。
风雨桥下的流水,潺潺盈盈地明媚,柔柔细细的山风,从一脉芭蕉的叶片上流泻下来,摩挲着脸颊,像是李婆婆吟咏的歌谣,在耳边回响的淋漓。隐隐的远山,在迷雾的掩映里朦朦胧胧的梦幻。行走此间,依稀还能从那些石槽石磨石碾上,看得见土家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
在这里,你尽可以倚在吊角楼雕花的木格窗子上发呆到天亮,你也可以踏着青葱的田间小径,走在桔园或玉米地里,体味一下这田园的悠然安适。
斜阳里的炊烟,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上升腾,木阁楼的窗前,堆放着刚刚收拢来的一筐土豆或玉米,这是它最烟火的热闹。
吊角楼因为时代久远,有的被风蚀得残缺不堪。但那风韵还在。它骨子里的纯粹,像一坛久酿久藏的女儿红,醇美香甜,喝上一口,便是一生也忘不掉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