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评论家虞旻子先生评析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 第三期纪实类作品(组照之一)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对纪实类组照的赏析,我们要从单张作品的成败之中跳出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分析评判。首先是主题立意的评判,其次是画面阐述的评判,最后才是图片细节的呈现。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解过程。

 

北京市-贾天勇-《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京雄城际铁路》


这组纪实类组照首先选题立意就非常准确,以雄安新区千年发展规划为突破口,这是非常符合主旋律的选题方向。从小切口角度来看,雄安新区其实有很多的方向,比如道路交通、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信息技术、生态环保、拆迁安置等,都可以反映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历程。但是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方向,是核心竞争力。这组作品从道路交通——京雄城际铁路,这个小切口入手,来讲述雄安的故事。这无疑切中了雄安和北京联系的关键点。这就是小切口的好角度。


下面逐一分析画面阐述和细节,以及编辑构思问题。

 

 

第一张图从高铁站入手,画面采用全景航拍,通过大场景交代主体,让观看者第一印象“高铁”,中国制造中国速度。画面构图中正,远端是高铁站,高铁轨道整齐延伸排列,加强了画面的透视感和形式感。一列高铁从站中驶出,做引申状态,暗自衔接下一张画面。美中不足的是天空略显昏暗,似有沙尘的感觉。

 

 

第二张图从上一列高铁引申过来,采用水平视角中景。同样是一列高铁从画面右侧而过,和左侧施工人物做呼应。画面两分法构图,重点在下半部分的轨道上。通过轨道的透视纵深排列,增强画面的形式感。图片阐述从高铁站发展到高铁维护施工。这是一个递进表达关系。

 

 

第三张图采用近景,从刚才的高铁、动车,直接细化到铁路建设场景。画面上方的线缆和下方的铁轨呈纵深透视,提升画面的空间性。前排红衣工人工作场景恰到好处说明问题。不足之处是右侧两位穿黄色背心的工人姿态不太好。

 

 

第四张图采用夜景特写。一方面是层叠递进表达高铁建设,一方面是表达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画面远处高铁疾驰而过,呈现动态感。因为是夜景拍摄的缘故,近处人物光线较为重要,可以看出作者拍摄基本功很扎实。但工人手部动作如果也能像高铁一样有点动态感,效果会更好。

 

 

第五张仍然是近景特写,拍摄的高铁供电线缆的安装。画面构图比较干净,视觉焦点集中在左侧人物,表达目的也比较清晰。

 

 

第六张,前面的图都是在讲高铁建设过程。到这张图才开始真正扣题。整组照片10张,这是第6张,也正好是下半部分的第一张,这如同情节发展进入高潮一般。这张图采用了低视角的大景别。表面看拍的是一群工人在植树,但关键点在雄安站三个红色大字,直接将照片从普通的高铁建设,挂钩到雄安新区高铁建设。这是非常关键的点题。

 

 

第七张,这张图起到一个缓冲铺垫作用。前面点题,如果这个时候继续点题雄安也是可以的,但是会很直白。作者这张图继续说高铁,其实仍旧是在说雄安高铁建设。这张图拍摄于高铁站检修库房,也是一个少见且有代表性的场景。不足之处在于高铁数量较少,画面的震撼力还不够。

 

 

第八张,这张开始点题京雄城际铁路,画面从前面雄安高铁建设,直接上升到京雄一体化发展、人员互通互联上,这是非常重要的。画面中景拍摄,采用了慢门的手法,将前景人物虚化表达,这是为了和前面图片清晰的人物形成一个对比,更是为了突出人员流动的动态感。

 

 

第九张继续深化主题,画面全景拍摄,高视角。通过拍摄站台准备等车的人,以及通过站台发车信息,说明北京雄安一体化发展。这里选择全景是为了跟前后的画面形成差异性。

 

 

第十张图,作为最后结束的图,选择了近景特写,再次点题强化北京雄安一体化。画面虽说有些歪、构图不算太好,但是主体明确,传递信息简单明了。

这组图片好的地方:一是选题立意上佳,从雄安高铁建设,映射雄安新区发展,更通过京雄城际铁路映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二是画面编辑用心,前面5张叙述,从第6张开始进入题目,并留有一个小起伏,让读者有更好的故事感。三是画面选择用心,一方面是注重了景别变化,确保观看时不会因为雷同视角而平淡;另一方面也注意拍摄对象的选择,高铁、轨道、工人、乘客等多元信息都有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少量画面还显得单薄,有些作品的色彩光影还可以再做文章。比如1、2、3、5张天气不太好,8、9张质感有点弱。

 

北京市-牛博-《备战》

作品从备战这个角度出发,关注到中国备战2021年东京奥运会这个主题。在奥运大主题的背景下,作者应该是结合了实际情况选择举重这个项目进行拍摄。这就是细化切口。这里其实可以从人物、具体事件等方面进行切入,主题会更明确些。但也会有包容性(被拍摄者成绩不好)不够的情况。

 

 

第一张,这是整个组照的亮点,一方面主角的肌肉爆发表现力足够,且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另一方面左上角的标语强化了氛围感。作品如实地展示了力与美的融合。图片选择了全景做为开篇画面,呈仰拍视角。

 

 

第二张,选取中景,俯拍。进一步聚焦运动员训练的艰辛。特别是运动员的神情以及颈部的肌肉感让画面的感染力增强。头部的两组杠铃略微有些干扰。

 

 

第三张,近景,平视。视角再推进聚焦运动员的上肢肌肉。视觉焦点在抹滑石粉的手部,特别是手上缠绕的绷带。飞舞的滑石粉末再度提升感染力。

 

 

第四张大全景俯拍。在画面连续三张聚焦后再选择图片,只有脸部特写和全景这两个方向更适合画面的组别变换。作者选择了大全景,通过大环境的交代,地面训练的痕迹,多组运动员的训练去增加备战的紧张感。画面下部光线较为明亮,而正在练习的运动员正好在亮光区,较好的聚焦了视点。

 

 

 

第五张图片近景平视。通过拍摄运动员的手部、膝关节、手指绷带,说明运动员的压力。通过中国红球鞋来引出中国队的概念。这一张图选择了舒缓压力的情感,在前面一组递进叠加的情感后,通过大场景的过渡缓冲,到这一张的舒缓。让观看者的情绪得到一个引导,从而进入下一个高潮。

 

 

 

第六张全景平视。远距离拍摄,一方面交代上方的标语,另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姿态形成更好的形式感。这一张受抓拍的影响,人物下半部分有杂物阻挡,没办法很好的体现运动员训练的力量和姿态感。但是手部微微向后曲的姿态,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第七张全景平视,远距离捕捉运动员训练的瞬间,画面焦点人物处在较好的分割点上,且正好面向“论英雄”的竖幅,一方面有肌理感,另一方面有呼应。运动员背负的举重块和人物的神态是画面的加分点。

 

 

第八张,中景平视。通过前景遮挡的方式,将画面焦点聚集。这是比较好的拍摄方式,但是和整组照片风格有些不统一,突然来这么一张视觉上会有些冲突。其次举重队员的表情较为平,打动人不够,所以作者选用竖构图,增强人物向上的力量感。

 

 

 

第九张近景平视,画面着重拍摄运动员的手臂部分。从衣服上的国旗到暴起的血管,以及提拉杠铃的手,都在强化运动员的备战气氛。

 

 

 

第十张中景平视。作者选择这张画面作为收尾,应该是考虑其在做放松拉伸,正好和之前的力量训练有一个反差。从画面上看运动员的姿态、表情都不错。但是从整组照片看,这张收尾会显得有些弱。

整组照片顺序从全景、中景、近景、大全景、中景、全景、全景、中景、近景、中景,进行景别变幻。画面的高潮点在前3张。整体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但从视觉上头3-4张就打动人也是没错的。从拍摄上来看,部分照片背景略显杂乱,其实可以拍的更虚化一些,比如图7。图8的风格有些不一致,可以考虑更换。整体编组顺序其实可以考虑调整为,1、2、3、4、7、8、9、5、10、6。这样叙事的完整性,以及情感起伏、收尾会更好点。

 

北京市-宿东-《神舟十二号出征太空》

航天工程是一个时事政治和重大工程,小切口直接选择了神州十二号(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题材。只是在拍摄表现上会受到很大限制。能以组照的方式呈现,说明作者是费了很大心血的。

 

 

 

第一张中景,三位航天员站在国旗前挥手致敬。画面直接呈现国家状态,将庄严感和荣誉感摆在最前面。稍显不足的是镜头和三位航天员之间有玻璃存在,玻璃的反射人影对画面略有影响。

 

 

第二张大全景。在发射场前,航天人挥舞旗帜庆祝,直接点题神舟工程,将主题进一步深化。

 

 

 

第三张全景。三位航天员敬礼出征。

 

 

第四张,火箭点火发射。

 

 

第五张,火箭在天空中飞行。

 

 

第六张全景,通过飘舞的红旗和下方标语,着重突出长征2F火箭。


这组照片的主题性是最强的,具有特定的意义。在编辑排列上基本按照时间发生顺序进行。第6张起到收尾的作用。整组照片虽然构图、景别较为单一,但考虑到这个场景拍摄难度之大,这已经是最好的呈现结果了。从实际角度考虑,第6张可以不要或者更换,画面呈现的逻辑顺序会更好。

 

甘肃省-任世琛-《78岁老人住守沙漠22载治沙造林8000余亩使沙漠变绿洲》

 

这是一组生态环保题材的作品,其题材是值得从长期关注角度出发进行拍摄的。从小切口而言,在大生态环保框架下,作者选择了治沙造林这个主题非常准确,也符合当前我国宣传沙漠治理成果的需要。

 

 

第一张俯拍大全景,画面水平两分法构图,通过天空和土地的对话,衬托塔楼上飘起的五星红旗还有那两株高大的树木。通过环境我们可以看到这已经不像一个沙漠。带着这样一张图的疑问,这个站岗的老人是谁?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塔楼?我们进入下一张。

 

 

第二张仰拍全景。近景是沙漠,远景是两位老者,头发在大风中飞舞。老人面部看向远方呈现期盼的表情。这张立刻通过沙漠环境,交待清楚背景。仰拍的角度,让两位老人呈现出一种英雄般的雄壮感。

 

 

第三张中景平视。这张是老人在沙漠中为植物浇水。通过画面动作,交待清楚了老人在做什么。同时远景的两只骆驼作为陪衬,补充画面的丰富性。暗示这里只有骆驼才能生存,水在这里是最珍贵的。

 

 

 

第四张,中景仰拍。通过沙丘上的草作为前景,衬托两位老人正在准备浇水。画面成V形构图,老人和左侧的草形成呼应。

 

 

第五张,全景平视。上部远景是沙漠中的植被。近景沙漠的映衬下两代人拿着工具站在镜头前。这是一种无声的阐述,作者用4个人脸上的神情来表达造林这件事的不容易。老人的微笑来得并不容易,而妻子和孩子及媳妇的脸上,并未看到发自内心的笑。

 

 

第六张,全景平视。画面用两口大锅做前景,前面一个锅里冒着热气,后面一群人正在吃饭。画面呈C型构图。

 

 

 

第七张,大全景俯拍。通过起伏地面整齐排列的防沙草带,来增加沙漠治理画面的形式感。画面中人物的站位暗藏斜线构图。主要人群聚集在左上黄金分割线。

 

 

 

第八张,全景平视。画面中一群人围坐,准备听老人弹琴唱治沙歌。画面中的人群行为略显杂乱,和主题有些不相符。

 

 

 

第九张,近景平视。老人作为主体在画面焦点位置,但是为了突出远景治沙成果,老人是虚焦的。视点引申到远端植被上。

 

 

 

第十张,全景俯拍。老人在医院住院治疗,医生正在给老人检查问诊。


整组作品比较好地阐述了老人扎根沙漠治沙的故事,紧跟当前环境大保护主题。画面构图较为完整,细节拍摄到位,通过图片从第1张引出故事,到第2张提出问题,第3-4张老人和妻子的治沙,第5-7张儿子媳妇和更多人参与治沙,第7-8张治沙的收获,第10张老人被关爱。叙事性完整这是优点。不足之处:一是黑白调作品虽然整体感觉很好,减少了非沙漠颜色的干扰性。但是缺乏色彩,对于沙漠的表达力不够,画面整体缺乏震撼。二是画面中摆拍痕迹太重,部分图片人为设计痕迹有些过,影响了画面和人物的感染力。三是整体画面编辑还可以调整。目前第10张有些不对题目,老人为什么住院,住院后的结果没有呈现出来。这个结尾试图用电影彩蛋的方式留下续集的引子,但是这是组照,要这个引子目的何在呢?组图中间缺少情节起伏,就是一个治沙日常纪录的过程。画面编辑建议顺序为1、2、3、10、4、5、6、7、8、9,增加画面中情节的起伏。也可以直接删掉8、10两张,让画面主题更鲜明。

 

 

港澳台-周玉燕-《大国担当》

 

这是一组抗击新冠疫情的作品。选择的是疫苗接种这个小切口。

 

 

第一张中景。图中医护人员正在给妇人接种疫苗,图片上缘的横幅说明了地点和具体事宜。高悬的五星红旗则增加了画面的国家属性。不足之处在于孩子没有戴口罩。

 

 

第二张大全景。这是比较震撼的场景,一个体育馆内40个接种点一字排开,人们井井有条地排队接种新冠疫苗。中间高悬的国旗在寓意国家担当。其背景是新冠疫苗接种全国免费。

 

 

 

第三张特写。医护人员给学生做核酸检查,其专注的表情是画面第一焦点。医护人员额头似有汗珠,更说明了医护人员的担当和奉献。

 

 

 

第四张近景俯拍。通过长焦镜头捕捉到医护人员正在给居民接种疫苗。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角度,红色和蓝色的呼应对比也增强了画面的交互关系。

 

 

 

第五张中景。医护人员正在给老人做核酸检测。前景老人的表情和容貌都捕捉的非常到位。不足之处是画面中间两位老者口罩戴的不规范,但好处也在第三位没戴口罩老人开心的表情,增加了画面传递安全感的信息。也体现了国家担当百姓安心的寓意。

 

 

第六张全景。图片采取对角构图加上C型构图的方式,通过队伍的延伸加强空间感和队列组织感。志愿者高举示意牌增加了画面的主题性。不足之处在于对焦不在志愿者身上,而在人群之中。

 

 

第七张中景俯拍。这张图片通过长焦抓拍到了医护人员从保温箱中拿取疫苗的场景,医护人员和保温箱构成了一个封闭结构焦点。

 

 

 

第八张全景俯拍。通过捕捉接种格子间局部的场景,用小形式感说明接种的紧张进行。


针对全国性的疫苗接种,为什么这一组能脱颖而出,应该有地域因素和作者所属港澳台因素。从作品来分析,画面景别注意到了景别变化,从中景、大全景、特写、近景、中景、全景、中景、全景,基本涵盖了各个景别。从拍摄对象上,接种人员2张、核酸检测人员2张、辅助疫苗管理和志愿者2张、大环境2张,基本较为均衡。从受众上,孩子、青年、老人均有涉及。这都是包容性较好的表现。不足之处在于画面表达略为平淡。没有特别突出打动人的画面出现,部分场景较为雷同。部分画面焦点不准,构图也较为常规。画面编排组接可以略做调整:2、6、3、5、7、4、1、8。这样从大全景逐步到特写,然后再到全景结构。叙事上也是从环境、排队、核酸、取疫苗、注射、小环境来阐述,能更好的表达作品的主题目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黄嵩和-《中国首次记录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上繁殖》

 

这组作品主题属于生物多样性,从选题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比较特殊的是,作者观察拍摄了冠斑犀鸟在崖壁上繁殖的过程。这个体裁切口主要难度在拍摄上,因为环境的关系接近冠斑犀鸟鸟巢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一张大全景,交代环境。通过左侧树木和右侧石壁突出喀斯特地貌以及冠斑犀鸟生活的环境。

 

 

 

第二张中近景。画面通过冠斑犀鸟展翅飞起的动作,来表达美感。鸟的眼睛以及头部方向非常具有引导性。这是雄鸟为雌鸟在打拼。

 

 

第三张中近景,通过空间压缩虚化,将焦点集中到鸟嘴中叼着的青蛙上,表达雄鸟捕食的状态。

 

 

第四张中近景,雄鸟依旧在工作,这次叼着的应该是树枝。

 

 

 

第五张近景,雄鸟站在巢的门口,嘴里叼着一颗果实。这个角度下鸟的毛色非常具有光泽,其眼神也非常凌厉。

 

 

第六张近景,这张我看了几遍才明白整个的逻辑关系。因为繁殖的关系,为了安全考虑。雌鸟呆在巢穴中孵化幼鸟。而雄鸟会在外面用树枝泥土将巢穴出入口封闭,只留下一个小口方便向雌鸟提供食物。这红色的就是封闭洞口的泥土。小孔就是向雌鸟提供食物的地方,而小孔后那只眼睛则是雌鸟的。这个角度是非常难得的。

 

 

第七张近景,雌鸟将嘴探出洞口,呼唤雄鸟提供食物。这样为了繁殖抚育后代的行为,雌鸟的伟大在一瞬间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八张近景。从画面看是幼鸟打破洞口准备出来。

 


第九张中近景,依旧是幼鸟从洞口中钻出来。

 


第十张中景,幼鸟从洞口中出来,准备飞翔。

 

鸟类题材是比较难拍摄的,其一、对于设备要求高,动辄就是600定焦、800定焦的大炮筒。这个投入不是一般摄影人能承受的。其二、对于拍摄时间和耐心要求高,很多场景都是等出来的。一个瞬间一个动作往往稍纵即逝,有时候一天也等不到一个满意的场景。其三、对拍摄点要求比较高,这个场景处在大山崖壁附近,很难找到合适且不打扰鸟类栖息的拍摄点。其四、这组作品是针对一个繁殖过程的拍摄,远比捕食或者栖息等具体场景拍摄要花更多时间。不足之处在于,10张作品整体呈现出来的感觉还是略微平淡,部分画面可以删减,比如8-10张是同一个意思,可以删除1张。再就是画面信息还是显得单薄,特别是在构图和决定性瞬间上,还有深化加强的空间。


(编辑:吴为)


摄影评论家虞旻子先生评析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 第三期纪实类作品(组照之一)

发布时间:2021-10-28 13:23:54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对纪实类组照的赏析,我们要从单张作品的成败之中跳出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分析评判。首先是主题立意的评判,其次是画面阐述的评判,最后才是图片细节的呈现。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解过程。

 

北京市-贾天勇-《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京雄城际铁路》


这组纪实类组照首先选题立意就非常准确,以雄安新区千年发展规划为突破口,这是非常符合主旋律的选题方向。从小切口角度来看,雄安新区其实有很多的方向,比如道路交通、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信息技术、生态环保、拆迁安置等,都可以反映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历程。但是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方向,是核心竞争力。这组作品从道路交通——京雄城际铁路,这个小切口入手,来讲述雄安的故事。这无疑切中了雄安和北京联系的关键点。这就是小切口的好角度。


下面逐一分析画面阐述和细节,以及编辑构思问题。

 

 

第一张图从高铁站入手,画面采用全景航拍,通过大场景交代主体,让观看者第一印象“高铁”,中国制造中国速度。画面构图中正,远端是高铁站,高铁轨道整齐延伸排列,加强了画面的透视感和形式感。一列高铁从站中驶出,做引申状态,暗自衔接下一张画面。美中不足的是天空略显昏暗,似有沙尘的感觉。

 

 

第二张图从上一列高铁引申过来,采用水平视角中景。同样是一列高铁从画面右侧而过,和左侧施工人物做呼应。画面两分法构图,重点在下半部分的轨道上。通过轨道的透视纵深排列,增强画面的形式感。图片阐述从高铁站发展到高铁维护施工。这是一个递进表达关系。

 

 

第三张图采用近景,从刚才的高铁、动车,直接细化到铁路建设场景。画面上方的线缆和下方的铁轨呈纵深透视,提升画面的空间性。前排红衣工人工作场景恰到好处说明问题。不足之处是右侧两位穿黄色背心的工人姿态不太好。

 

 

第四张图采用夜景特写。一方面是层叠递进表达高铁建设,一方面是表达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画面远处高铁疾驰而过,呈现动态感。因为是夜景拍摄的缘故,近处人物光线较为重要,可以看出作者拍摄基本功很扎实。但工人手部动作如果也能像高铁一样有点动态感,效果会更好。

 

 

第五张仍然是近景特写,拍摄的高铁供电线缆的安装。画面构图比较干净,视觉焦点集中在左侧人物,表达目的也比较清晰。

 

 

第六张,前面的图都是在讲高铁建设过程。到这张图才开始真正扣题。整组照片10张,这是第6张,也正好是下半部分的第一张,这如同情节发展进入高潮一般。这张图采用了低视角的大景别。表面看拍的是一群工人在植树,但关键点在雄安站三个红色大字,直接将照片从普通的高铁建设,挂钩到雄安新区高铁建设。这是非常关键的点题。

 

 

第七张,这张图起到一个缓冲铺垫作用。前面点题,如果这个时候继续点题雄安也是可以的,但是会很直白。作者这张图继续说高铁,其实仍旧是在说雄安高铁建设。这张图拍摄于高铁站检修库房,也是一个少见且有代表性的场景。不足之处在于高铁数量较少,画面的震撼力还不够。

 

 

第八张,这张开始点题京雄城际铁路,画面从前面雄安高铁建设,直接上升到京雄一体化发展、人员互通互联上,这是非常重要的。画面中景拍摄,采用了慢门的手法,将前景人物虚化表达,这是为了和前面图片清晰的人物形成一个对比,更是为了突出人员流动的动态感。

 

 

第九张继续深化主题,画面全景拍摄,高视角。通过拍摄站台准备等车的人,以及通过站台发车信息,说明北京雄安一体化发展。这里选择全景是为了跟前后的画面形成差异性。

 

 

第十张图,作为最后结束的图,选择了近景特写,再次点题强化北京雄安一体化。画面虽说有些歪、构图不算太好,但是主体明确,传递信息简单明了。

这组图片好的地方:一是选题立意上佳,从雄安高铁建设,映射雄安新区发展,更通过京雄城际铁路映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二是画面编辑用心,前面5张叙述,从第6张开始进入题目,并留有一个小起伏,让读者有更好的故事感。三是画面选择用心,一方面是注重了景别变化,确保观看时不会因为雷同视角而平淡;另一方面也注意拍摄对象的选择,高铁、轨道、工人、乘客等多元信息都有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少量画面还显得单薄,有些作品的色彩光影还可以再做文章。比如1、2、3、5张天气不太好,8、9张质感有点弱。

 

北京市-牛博-《备战》

作品从备战这个角度出发,关注到中国备战2021年东京奥运会这个主题。在奥运大主题的背景下,作者应该是结合了实际情况选择举重这个项目进行拍摄。这就是细化切口。这里其实可以从人物、具体事件等方面进行切入,主题会更明确些。但也会有包容性(被拍摄者成绩不好)不够的情况。

 

 

第一张,这是整个组照的亮点,一方面主角的肌肉爆发表现力足够,且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另一方面左上角的标语强化了氛围感。作品如实地展示了力与美的融合。图片选择了全景做为开篇画面,呈仰拍视角。

 

 

第二张,选取中景,俯拍。进一步聚焦运动员训练的艰辛。特别是运动员的神情以及颈部的肌肉感让画面的感染力增强。头部的两组杠铃略微有些干扰。

 

 

第三张,近景,平视。视角再推进聚焦运动员的上肢肌肉。视觉焦点在抹滑石粉的手部,特别是手上缠绕的绷带。飞舞的滑石粉末再度提升感染力。

 

 

第四张大全景俯拍。在画面连续三张聚焦后再选择图片,只有脸部特写和全景这两个方向更适合画面的组别变换。作者选择了大全景,通过大环境的交代,地面训练的痕迹,多组运动员的训练去增加备战的紧张感。画面下部光线较为明亮,而正在练习的运动员正好在亮光区,较好的聚焦了视点。

 

 

 

第五张图片近景平视。通过拍摄运动员的手部、膝关节、手指绷带,说明运动员的压力。通过中国红球鞋来引出中国队的概念。这一张图选择了舒缓压力的情感,在前面一组递进叠加的情感后,通过大场景的过渡缓冲,到这一张的舒缓。让观看者的情绪得到一个引导,从而进入下一个高潮。

 

 

 

第六张全景平视。远距离拍摄,一方面交代上方的标语,另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姿态形成更好的形式感。这一张受抓拍的影响,人物下半部分有杂物阻挡,没办法很好的体现运动员训练的力量和姿态感。但是手部微微向后曲的姿态,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第七张全景平视,远距离捕捉运动员训练的瞬间,画面焦点人物处在较好的分割点上,且正好面向“论英雄”的竖幅,一方面有肌理感,另一方面有呼应。运动员背负的举重块和人物的神态是画面的加分点。

 

 

第八张,中景平视。通过前景遮挡的方式,将画面焦点聚集。这是比较好的拍摄方式,但是和整组照片风格有些不统一,突然来这么一张视觉上会有些冲突。其次举重队员的表情较为平,打动人不够,所以作者选用竖构图,增强人物向上的力量感。

 

 

 

第九张近景平视,画面着重拍摄运动员的手臂部分。从衣服上的国旗到暴起的血管,以及提拉杠铃的手,都在强化运动员的备战气氛。

 

 

 

第十张中景平视。作者选择这张画面作为收尾,应该是考虑其在做放松拉伸,正好和之前的力量训练有一个反差。从画面上看运动员的姿态、表情都不错。但是从整组照片看,这张收尾会显得有些弱。

整组照片顺序从全景、中景、近景、大全景、中景、全景、全景、中景、近景、中景,进行景别变幻。画面的高潮点在前3张。整体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但从视觉上头3-4张就打动人也是没错的。从拍摄上来看,部分照片背景略显杂乱,其实可以拍的更虚化一些,比如图7。图8的风格有些不一致,可以考虑更换。整体编组顺序其实可以考虑调整为,1、2、3、4、7、8、9、5、10、6。这样叙事的完整性,以及情感起伏、收尾会更好点。

 

北京市-宿东-《神舟十二号出征太空》

航天工程是一个时事政治和重大工程,小切口直接选择了神州十二号(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题材。只是在拍摄表现上会受到很大限制。能以组照的方式呈现,说明作者是费了很大心血的。

 

 

 

第一张中景,三位航天员站在国旗前挥手致敬。画面直接呈现国家状态,将庄严感和荣誉感摆在最前面。稍显不足的是镜头和三位航天员之间有玻璃存在,玻璃的反射人影对画面略有影响。

 

 

第二张大全景。在发射场前,航天人挥舞旗帜庆祝,直接点题神舟工程,将主题进一步深化。

 

 

 

第三张全景。三位航天员敬礼出征。

 

 

第四张,火箭点火发射。

 

 

第五张,火箭在天空中飞行。

 

 

第六张全景,通过飘舞的红旗和下方标语,着重突出长征2F火箭。


这组照片的主题性是最强的,具有特定的意义。在编辑排列上基本按照时间发生顺序进行。第6张起到收尾的作用。整组照片虽然构图、景别较为单一,但考虑到这个场景拍摄难度之大,这已经是最好的呈现结果了。从实际角度考虑,第6张可以不要或者更换,画面呈现的逻辑顺序会更好。

 

甘肃省-任世琛-《78岁老人住守沙漠22载治沙造林8000余亩使沙漠变绿洲》

 

这是一组生态环保题材的作品,其题材是值得从长期关注角度出发进行拍摄的。从小切口而言,在大生态环保框架下,作者选择了治沙造林这个主题非常准确,也符合当前我国宣传沙漠治理成果的需要。

 

 

第一张俯拍大全景,画面水平两分法构图,通过天空和土地的对话,衬托塔楼上飘起的五星红旗还有那两株高大的树木。通过环境我们可以看到这已经不像一个沙漠。带着这样一张图的疑问,这个站岗的老人是谁?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塔楼?我们进入下一张。

 

 

第二张仰拍全景。近景是沙漠,远景是两位老者,头发在大风中飞舞。老人面部看向远方呈现期盼的表情。这张立刻通过沙漠环境,交待清楚背景。仰拍的角度,让两位老人呈现出一种英雄般的雄壮感。

 

 

第三张中景平视。这张是老人在沙漠中为植物浇水。通过画面动作,交待清楚了老人在做什么。同时远景的两只骆驼作为陪衬,补充画面的丰富性。暗示这里只有骆驼才能生存,水在这里是最珍贵的。

 

 

 

第四张,中景仰拍。通过沙丘上的草作为前景,衬托两位老人正在准备浇水。画面成V形构图,老人和左侧的草形成呼应。

 

 

第五张,全景平视。上部远景是沙漠中的植被。近景沙漠的映衬下两代人拿着工具站在镜头前。这是一种无声的阐述,作者用4个人脸上的神情来表达造林这件事的不容易。老人的微笑来得并不容易,而妻子和孩子及媳妇的脸上,并未看到发自内心的笑。

 

 

第六张,全景平视。画面用两口大锅做前景,前面一个锅里冒着热气,后面一群人正在吃饭。画面呈C型构图。

 

 

 

第七张,大全景俯拍。通过起伏地面整齐排列的防沙草带,来增加沙漠治理画面的形式感。画面中人物的站位暗藏斜线构图。主要人群聚集在左上黄金分割线。

 

 

 

第八张,全景平视。画面中一群人围坐,准备听老人弹琴唱治沙歌。画面中的人群行为略显杂乱,和主题有些不相符。

 

 

 

第九张,近景平视。老人作为主体在画面焦点位置,但是为了突出远景治沙成果,老人是虚焦的。视点引申到远端植被上。

 

 

 

第十张,全景俯拍。老人在医院住院治疗,医生正在给老人检查问诊。


整组作品比较好地阐述了老人扎根沙漠治沙的故事,紧跟当前环境大保护主题。画面构图较为完整,细节拍摄到位,通过图片从第1张引出故事,到第2张提出问题,第3-4张老人和妻子的治沙,第5-7张儿子媳妇和更多人参与治沙,第7-8张治沙的收获,第10张老人被关爱。叙事性完整这是优点。不足之处:一是黑白调作品虽然整体感觉很好,减少了非沙漠颜色的干扰性。但是缺乏色彩,对于沙漠的表达力不够,画面整体缺乏震撼。二是画面中摆拍痕迹太重,部分图片人为设计痕迹有些过,影响了画面和人物的感染力。三是整体画面编辑还可以调整。目前第10张有些不对题目,老人为什么住院,住院后的结果没有呈现出来。这个结尾试图用电影彩蛋的方式留下续集的引子,但是这是组照,要这个引子目的何在呢?组图中间缺少情节起伏,就是一个治沙日常纪录的过程。画面编辑建议顺序为1、2、3、10、4、5、6、7、8、9,增加画面中情节的起伏。也可以直接删掉8、10两张,让画面主题更鲜明。

 

 

港澳台-周玉燕-《大国担当》

 

这是一组抗击新冠疫情的作品。选择的是疫苗接种这个小切口。

 

 

第一张中景。图中医护人员正在给妇人接种疫苗,图片上缘的横幅说明了地点和具体事宜。高悬的五星红旗则增加了画面的国家属性。不足之处在于孩子没有戴口罩。

 

 

第二张大全景。这是比较震撼的场景,一个体育馆内40个接种点一字排开,人们井井有条地排队接种新冠疫苗。中间高悬的国旗在寓意国家担当。其背景是新冠疫苗接种全国免费。

 

 

 

第三张特写。医护人员给学生做核酸检查,其专注的表情是画面第一焦点。医护人员额头似有汗珠,更说明了医护人员的担当和奉献。

 

 

 

第四张近景俯拍。通过长焦镜头捕捉到医护人员正在给居民接种疫苗。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角度,红色和蓝色的呼应对比也增强了画面的交互关系。

 

 

 

第五张中景。医护人员正在给老人做核酸检测。前景老人的表情和容貌都捕捉的非常到位。不足之处是画面中间两位老者口罩戴的不规范,但好处也在第三位没戴口罩老人开心的表情,增加了画面传递安全感的信息。也体现了国家担当百姓安心的寓意。

 

 

第六张全景。图片采取对角构图加上C型构图的方式,通过队伍的延伸加强空间感和队列组织感。志愿者高举示意牌增加了画面的主题性。不足之处在于对焦不在志愿者身上,而在人群之中。

 

 

第七张中景俯拍。这张图片通过长焦抓拍到了医护人员从保温箱中拿取疫苗的场景,医护人员和保温箱构成了一个封闭结构焦点。

 

 

 

第八张全景俯拍。通过捕捉接种格子间局部的场景,用小形式感说明接种的紧张进行。


针对全国性的疫苗接种,为什么这一组能脱颖而出,应该有地域因素和作者所属港澳台因素。从作品来分析,画面景别注意到了景别变化,从中景、大全景、特写、近景、中景、全景、中景、全景,基本涵盖了各个景别。从拍摄对象上,接种人员2张、核酸检测人员2张、辅助疫苗管理和志愿者2张、大环境2张,基本较为均衡。从受众上,孩子、青年、老人均有涉及。这都是包容性较好的表现。不足之处在于画面表达略为平淡。没有特别突出打动人的画面出现,部分场景较为雷同。部分画面焦点不准,构图也较为常规。画面编排组接可以略做调整:2、6、3、5、7、4、1、8。这样从大全景逐步到特写,然后再到全景结构。叙事上也是从环境、排队、核酸、取疫苗、注射、小环境来阐述,能更好的表达作品的主题目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黄嵩和-《中国首次记录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上繁殖》

 

这组作品主题属于生物多样性,从选题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比较特殊的是,作者观察拍摄了冠斑犀鸟在崖壁上繁殖的过程。这个体裁切口主要难度在拍摄上,因为环境的关系接近冠斑犀鸟鸟巢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一张大全景,交代环境。通过左侧树木和右侧石壁突出喀斯特地貌以及冠斑犀鸟生活的环境。

 

 

 

第二张中近景。画面通过冠斑犀鸟展翅飞起的动作,来表达美感。鸟的眼睛以及头部方向非常具有引导性。这是雄鸟为雌鸟在打拼。

 

 

第三张中近景,通过空间压缩虚化,将焦点集中到鸟嘴中叼着的青蛙上,表达雄鸟捕食的状态。

 

 

第四张中近景,雄鸟依旧在工作,这次叼着的应该是树枝。

 

 

 

第五张近景,雄鸟站在巢的门口,嘴里叼着一颗果实。这个角度下鸟的毛色非常具有光泽,其眼神也非常凌厉。

 

 

第六张近景,这张我看了几遍才明白整个的逻辑关系。因为繁殖的关系,为了安全考虑。雌鸟呆在巢穴中孵化幼鸟。而雄鸟会在外面用树枝泥土将巢穴出入口封闭,只留下一个小口方便向雌鸟提供食物。这红色的就是封闭洞口的泥土。小孔就是向雌鸟提供食物的地方,而小孔后那只眼睛则是雌鸟的。这个角度是非常难得的。

 

 

第七张近景,雌鸟将嘴探出洞口,呼唤雄鸟提供食物。这样为了繁殖抚育后代的行为,雌鸟的伟大在一瞬间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八张近景。从画面看是幼鸟打破洞口准备出来。

 


第九张中近景,依旧是幼鸟从洞口中钻出来。

 


第十张中景,幼鸟从洞口中出来,准备飞翔。

 

鸟类题材是比较难拍摄的,其一、对于设备要求高,动辄就是600定焦、800定焦的大炮筒。这个投入不是一般摄影人能承受的。其二、对于拍摄时间和耐心要求高,很多场景都是等出来的。一个瞬间一个动作往往稍纵即逝,有时候一天也等不到一个满意的场景。其三、对拍摄点要求比较高,这个场景处在大山崖壁附近,很难找到合适且不打扰鸟类栖息的拍摄点。其四、这组作品是针对一个繁殖过程的拍摄,远比捕食或者栖息等具体场景拍摄要花更多时间。不足之处在于,10张作品整体呈现出来的感觉还是略微平淡,部分画面可以删减,比如8-10张是同一个意思,可以删除1张。再就是画面信息还是显得单薄,特别是在构图和决定性瞬间上,还有深化加强的空间。


(编辑:吴为)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
Q Q:   195303763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