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评论家虞旻子先生评析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 第四期纪实类作品(组照之二)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在纪实组照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纪录完整性,特别是时间、空间完整的问题。缺失的细节在事件结束后,是无法再重来的。在组照编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画面景别变化和叙述节奏的问题。一个6-10张的组照,基本等同于一个短视频的效果。如何通过6-10张图片把一件事讲清楚是基本要求,如何在讲述过程中,增加情节、情感变化就是更高一层要求了。这个能力是很多摄影人缺乏的,所以我们在看很多组照的时候会发现图片单看能打动人,但是连续看,感染力相反减弱,这是编辑工作没做好的原因。

 

福建省-蔡祥山

《大洋灯捕》


这是一组反映农林牧渔业态的摄影作品,具体切入点选了海洋捕捞,并且在海洋捕捞中更具体到了夜晚灯捕这个方式。这个选择首先就增大了拍摄难度,也提升了画面的稀有程度。这个题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不光是因为夜间拍摄难度大,更因为这个题材可以跟南海大开发、三沙市等主题关联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反思,还有什么题材可以这样拍摄?比如:退耕还林、海洋钓鱼(金枪鱼)、深海网箱养殖等。



这一张作品放在第一张,最大的好处在于是直接扣住题目,让人明白现在在做的事儿。场景是一个对角线式构图,一条管道将鱼送进网箱,海水透过网箱而出,将画面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拉出一条视觉贯穿线。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环境融合到位。




第二张大全景,通过玻璃上的水珠折射出绿色的灯光,一方面交代夜晚的环境,一方面突出夜间捕鱼的细节和氛围。焦点集中在夜间捕鱼的渔船上,将夜捕氛围提升。



第三张特写灯泡。阳光照射玻璃,通过焦点和玻璃质感,将灯打造出仪式感。远景橙色阳光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这张和前面两张色调产生了一个反差,应该来说是让画面和视觉出现了一个起伏跳跃。从实际情况看,这张图片的排序值得思考。如果是为了增加情节起伏,说明灯光捕鱼的话这张的编排是对的。但结合后面情况看,并没有解决问题。



第四张全景,一张海上工作的场景,两位船员各拿着一盏灯看向水面。这张是放灯还是收灯不得而知。



第五张近景,渔民在收网。视觉焦点在老年渔民的脸部,其脸部表情和手部特征都在诉说这个行业的艰辛和困难。



第六张中景,通过绿色的海水来阐述夜间捕鱼这种特别戏剧化的过程。左下角人物被红色光渲染,和整体绿色画面形成对比,增加了海水的感染力。


IMG_262


第七张大全景。通过风雨飘摇的这种即视感,以及绿色的影调来渲染环境。通过远处海中的亮光来映衬起伏飘零的船只,说明海中捕鱼的不容易。


IMG_263


第八张中景。画面远端的捕鱼船被绿色光芒的海面包围。在黑暗中这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画面。



IMG_264


第九章渔民正在风雨中收网,整个绿色光线将画面极其好的映衬出来,这是一个很具有动态感的画面。



IMG_265


第十张全景。天空乌云密布,渔民正看向海面,他们期待着一个好收成,好收获!


整组照片从逻辑关系上通过图片组成方式来阐述大洋捕鱼的艰辛过程。目前看第1、2、3、6、7、8、9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4、5、10有弱化整组图片的可能。从图片目前的叙述性来说,主题虽然是针对《大洋灯捕》,但是逻辑性不强,有点纯靠画面打动人的状态。这里要肯定作者拍摄的功底和弱光环境下对于场景的把控,整体画面抓拍呈现是相当到位的,这非常不容易。但摄影是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对于这组照片个人觉得编排顺序应该是10、6、2、9、7、8、1、3。将色调风格不太统一的4、5调整。通过时间逻辑来阐述乌云来临、夜间捕鱼、风雨来袭、雨中搏斗、渡过风雨、收获满仓、迎来朝阳。这样一个完整的奋斗过程,会更加有感染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李永锋

《边境人生》


这是一组涉及少数民族以及国家边境的选题作品。在没有读到背景文字的时候,我试图从影像中直接找到内在的逻辑联系。但确实缺乏了基本文字解读的支撑,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能感受到9张作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内在有一条线索,应该是阐述人生的线索,这条线是围绕边境展开的。这一种并列式阐述的叙述方式,类似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4个故事串联讲述,融合成一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其优点在于具有前后关联的呼应性,能够强化主题,难点在如何让作品都能打动人。

为了更好的解读,我查阅了李永锋老师《边境人生》这组作品的背景资料。这点更好的帮助我进行理解,这里要先行向大家说明,我会附上原说明文字,再进行解读。



回归:2019年,又一位老人过世了,村里的人把她抬到界碑旁安葬。

第一张中景,视觉焦点在前景3人。这张图片光影构图没有问题,弱点在右侧抬着的老人不明显,左边第二个男子在做什么不明显,这跟图片大小有一定关系。但也跟文化认知以及作者观点传递有关。目前看,第一张思想表达有点模糊,这也是我在最初看图的时候最糊涂的地方。



诞生:2019年,一对年轻人推着他们的婴儿到边境散步。

第二张全景俯拍,交待茫茫大山的环境,一条铁丝网穿入画面,结合人物构建出画面的中心焦点。大山环境和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边境线,说明了边境居民生活的状态。



童年:2014年,边境的童年是没有国界的,他们可以没有束缚地在两国边境放牛、玩耍。

第三张全景,途中界碑、孩子、狗形成三角形构图,画面焦点的分散预示着束缚的减少。但是作者文字表述中放牛等信息在画面中没有体现,属于文字补充画面表达。



IMG_269


学子:2018年,开学就可以离开边境到乡里读初中了,水弄屯的学子陶秀英对初中生活充满期待。

第四张中景,两个孩子的表情和形象都非常有少数民族的特征,仰拍的方式也赋予了人物更多的情感内涵。两个孩子略微严肃的表情,更多的是在说他们的困惑,对于作者表述的期盼我并未感受到。



IMG_270


爱情:2014年,中国姑娘陶春玲与越南小伙恋爱了,或许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因为水弄屯的姑娘嫁到越南还没有先例。

第五张全景,画面中两个人的表情非常能说明问题,男孩显得开心,女孩显得惆怅。这可以印证文字表述中“或许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两人身体坐的方向也是朝向两边,暗示了分离的状态。



IMG_271


生计:2016年,边境的日子恬淡安宁,既不奢华,也不颓废。(原作这前面还有一张生息:2014年,边境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边境代代繁衍生息。画面因为露点,应该是被拿掉了。)

第六张全景,通过远处的云雾诉说环境,通过近景人物劳作场景,来阐述生活的状态。


IMG_272


过往:2014年,中越民间友好往来,在这里可以找到人性不分国界的真诚朴素的情感。

第七张全景俯拍,界碑旁。明显两个服饰不同的孩子,画面右侧应该是中国孩子,服饰新表情开心,能说明当时的状态。但是靠近界碑的那个孩子的服饰和眼神,让我感觉到了贫穷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并不是作者所表述的真诚朴素。



日子:2021年,疫情爆发让日子过得很慢,越籍媳妇杨妹已经两年不回娘家了。

第八张中景仰拍,站立的妇人背着孩子,眼睛却看向铁丝网。坐着的妇人和两个孩子则表情显得有些冷漠。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谈不上开心,也谈不上苦闷。



暮年:2014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边境的老人,边境是她们的生活全部。

第九张近景。这张作品两位老人的服饰破旧,说明了边境人的生活状态。而表情的凝重,则更多的在诉说岁月给她们带来的痕迹。后面一个老人险些露点。


整组作品在阐述边境生活的一种状态,这点值得肯定。在边境这堵无形的墙下,人们既要尊重主权的界限,又要因为生活的关系而融合。他们世代居住于此,这里已经成为他们无法离开的家。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诠释边民的社会优越感和自卑感、安逸与恐惧,满足与无奈,期待与煎熬的矛盾内心。这点作品是阐述的很到位的。画面按照人死亡、新生、长大、生活、老去进行呈现,这个隐藏逻辑关系非常好。画面人物表情的捕捉也非常到位,并不是一味的快乐,而是传递了更多样的情绪。但是原文的解读有些值得思考,目前的原文应该是作者对画面的主观描述,很多情感是画面没有阐述的,这点严格说并不好。其次,画面的内在思想性过深,外在表达有些弱,在不读背景文字的情况下,很不容易理解。这点可以继续拍摄,用更有说服力的图片来阐述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

 

贵州省-田健

《易地搬迁住新楼 幸福生活有盼头》


这是一组异地扶贫搬迁题材的作品。作者首先选择了新旧房屋的对比,这是小切口。然后又选择在新照片场景中增加老照片的呈现。这说明作者在拍摄之前是考虑了多种呈现方式的(新老对比,新中含老)。



IMG_275


第一张两位大人和一大一小两位孩子。



IMG_276


第二张两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



第三张两位大人和两位孩子。






第四张三位成年人。



IMG_279


第五张两位大人四位孩子。



IMG_280


第六张两位大人三位孩子。



第七张三位大人一位孩子。



第八张两位大人一大一小两位孩子。




IMG_283


第九张两位大人四位孩子。



IMG_284


第十张两位老人一位青年。


整组作品采取了异地搬迁新旧对比的手法,在画面构图和呈现上,选择了中规中矩的表现方式。作者在处理上特意将老房子的照片做黑白处理,以示区别。并制作了搬家前的老房子影像赠送给他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整组照片从构图和环境处理上,没有特殊点。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状态。比较好的地方在于被拍摄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神情,明显感受到了搬迁住新楼以后人物的幸福感。这是一组具有时政意义的摄影作品,拍摄难度不大,重在细心。对被拍摄人物的选择上,作者是特地做了安排的。呈现出来的人物具有多样包容性。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只是单纯的叠加表达,缺乏递进的关系。作品最终的感染力显得不足。

组照到底是第一张最强,还是快结束的时候最强,这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我们当然希望整组照片都精彩,但那明显难度大、且不太可能。更多时候我们都面临选择的问题。这里我们应该向电影和电视剧学习,故事是分序言、发展、起伏、高潮、结尾这几个过程的。没有从头到尾高潮、或者一个节奏的故事,有那叫记叙。希望通过组照赏析,我们能够找到如何编辑组照的方式。



海南省-张杰

《怀念“孩子王”袁隆平》


这是一组以知名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人物选择了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为对象,用影像追思故人。

 


第一张中景,袁隆平爷爷用烟点燃鞭炮。这是袁老的童心。



第二张近景,袁隆平爷爷在争执这棋该怎么下?争执的模样如同孩子一般。



第三张中景,袁隆平爷爷在和孩子们打球。



第四张小全景。袁隆平爷爷坐在海水中和孩子玩耍,形成了一个互动呼应,展示对未来的期望。



第五张中景,稻田之中的袁隆平爷爷,深邃的目光在诉说着他对水稻事业的记挂。



IMG_261


第六张全景,袁隆平爷爷去世,许多普通人向他献上鲜花。



第七张特写,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句哀思。更多的是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第八张全景,袁隆平爷爷带领大家行走在稻田里。这是在寓意人类的杂交水稻事业还未结束。

整组照片前面四张通过一个孩子状态的袁隆平,来讲述他调皮玩耍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第六、七张是紧扣怀念这个主题的。第五、八张则是说明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整组作品作者希望表达,我们应该记住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同时影像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袁隆平爷爷其实是一个老小孩儿,他同孩子一样有着童真的个性和率真的一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袁隆平爷爷,一个更具生活气息的袁隆平爷爷。

这组影像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不光展现了水稻之父的神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古稀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当他去世后,人们怀念他时那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件。

画面从构图上采取了不同的景别变化进行阐述。中景、近景、中景、全景、中景、全景、特写、全景。始终保持画面的节奏变化,这一点比较好。从实际阐述上来说,第五、八张,以水稻为背景的片子和整组其余六张并不是很统一。这两张更多是为了印证袁隆平是中国杂家水稻之父。

整组照片的排列顺序也值得探索,能否更好呈现?既然题目是怀念“孩子王”袁隆平,那能否稻田放在最前面,一方面点题,一方面和题目形成递进关系。比如:8、1、2、3、4、6、7、5。这样袁隆平爷爷的存在感更强、深邃感更强。作者这组片子的编辑并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可以用探索更有思想回味性的方式去阐述这个主题。

 

河北省-赵杰

《“临时妈妈”》


这是一组充满温情的抗疫摄影作品。在这温情中,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他们不但要治病救人,他们更需要担负一个母亲的责任。主题选择了抗疫这个2020年最火爆的话题。切口选择了病区的隔离,而对象则非常巧妙的选择了一个小女孩和照顾他的医护人员。这是一个非常取巧的点。他回避了病房救治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感,更多的是温情的记录。



第一张全景。一个护士在窗前接打电话。在室外光线的映衬下人脸稍显暗,这是画面唯一的不足。窗口的福字凸显了新春假日气氛。



第二张特写合影。左边孩子用小玩具捂住嘴巴,水灵灵的大眼睛透着机灵。右边医护人员带着面罩,面罩里已经充满了水气。那朦胧的双眼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第三张中景。右边的医护人员在帮左侧的医护人员做进入病区准备工作。为了凸显画面人物,作者在拍摄的时候焦点对准人物,而导致背景左侧的光线曝光过度。这一点虽不足,但其光线并不是很影响视觉效果,因为它和右侧人物背后窗户的光亮形成了整体呼应,而且整体的背景色彩较浅。



IMG_267


第四张中景。孩子在病床上跳跃,两位医护人员一左一右拿着玩具在哄着她,这张作品依旧是逆光拍摄。所以孩子正好处在亮光区的照射之下,将孩子的动作勾勒出来。病房环境的布置,除了医护人员手上的玩具,还有吊瓶挂钩上悬挂着的玩偶,这些让病房显得更具儿童化。 



第五张特写。两只带着乳胶手套的大手护住了一只小手。这画面是一个隐性表达,它在传递一个保护、关爱的信息。



第六张近景。孩子正在将小黄鸭挂在输液的吊瓶挂钩上,同另外两个玩偶靠在了一起。病房内并没有更多的玩具,她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游戏的空间,去克服远离父母的孤独。



IMG_270


第七张近景。虚幻的背景中右侧一位医护人员走出病房。我们从充满水汽的护目镜下,可以看到一双略带疲惫的眼睛。



IMG_271


第八张中景。两张床拼在了一起成为了孩子的小天地。孩子趴着这是无声的抗议。医护人员试图通过母亲的角色转换,让孩子安静下来,好好治疗,好好隔离。



IMG_272


第九张中景。孩子年小生活还不能自理,医护人员除了要治疗以外,还得肩负起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照顾。护士在给孩子洗脚,我们看不到护士的脸。但从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护士的疲惫和对孩子的耐心及关爱。



第十张近景。这是医护人员休息间的场景。远处医护人员正在收拾自己的被子,而近处最显眼的是一包成人纸尿裤。它诉说着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之后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整组照片主题性非常明确,讲述的是孩子和医护人员的故事。从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关爱和帮助中,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正在尝试以妈妈的角色去安抚孩子,让孩子更好的进行治疗。从拍摄的角度而言,构图包含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虽然场景变化不多,但在病房的狭小空间内,做到这样已经不易。逆光拍摄作者完成的也相当到位,该清晰的清晰,该透出的光影也非常到位。不足之处仍然在于组图编辑,其次是部分人物的关系交待不够。比如说第七张和第二张图有重叠之处。第六张临时妈妈的感觉不强烈。第五张手部这个特写引申的情感输出还显不够。严格来说还缺一张孩子痛哭时,医护人员安抚的状态。

从整体编排上为了更好的映衬临时妈妈这个主题,我们可以考虑明确主角来进行呈现,以更好的说明问题。第一张环境严格说没解决问题。第一张图可以放在最开始,也可以放在最结尾。第十张图放在最结尾也是成立的,只是状态和前后呼应关系会显得弱化。所以我给出的排列方式为6、3、10、2、4、5、8、7、9、1。从而更好的说明从孩子孤单到医护人员进入到照顾,从孩子哭闹到照顾、到最终医护人员报平安的一个程序过程。

 

河北省-赵杰

《十万大军战雄安》


这是一组聚焦雄安新区建设的摄影作品。他的选题聚焦在建筑工人这个方向。通过工人的日常生活来阐述雄安新区建设背后的故事。

 

IMG_274


第一张全景。2020年12月29日,北京城建集团职工宿舍区,这里配备了健身设施,下班的工人可以在这里锻炼。



第二张全景。2020年12月25日,雄安新区剧村220千伏变电站,工友们站在自己建起的楼房上欣赏建设中的雄安夜景。



第三张全景。傍晚,在工地旁,工人们正在购买晚餐。升腾起的烟气给工地增加了一些生活的气息。




IMG_277


第四张仰拍近景。2020年12月28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中建c组团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扛着钢筋走过已经封顶的建筑群。



第五张中景。2020年12月29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一处工友集市,在周边项目上作业的工友们汇集而来,在这里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第六张中景。近处一位工人正在低头使用手机。远景是正在建筑施工的楼房。





第七张特写。2020年12月29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B1组团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喝水,为了保温,水杯外用透明胶缠了一圈厚厚的海绵。



IMG_281


第八张中景。2020年12月29日,北京城建集团职工宿舍,室外温度零下10摄氏度,室内24摄氏度,工人正在洗漱。



第九张特写。工人们为了防止冬天冻伤戴上了面罩,只留出了眼睛和嘴巴。从他们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充满着对未来生活幸福的渴望。



第十张中景。工地食堂里一大群工人们正在吃饭。


组照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雄安元素,但通过十张工人生活场景,诉说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这种记录方式,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十个场景,十张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阐述了工人的生活工作的场景和状态。这是一次不拍建设,却丝毫不少建设内涵的作品。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工人们的不易,感受到他们为城市建设所付出的奉献。他们才是建设这个城市最伟大的人。

这组作品是偏散文式的表达,而非记叙和议论。我们也应该用散文的视角方式来理解作者通过画面传递的这种比较柔情、比较期盼的状态。作者在画面编辑上比较用心,有意识地在6、7、9使用了特写,以增加工人的艰辛和困难感。通过特写加深整体组照的印象,这就达到了编排作品的目的。



黑龙江省-张伦

《火场上空的雄鹰》


这是一组关注自然灾害的作品。在火灾、洪水、地震等题材中,作者选择了火灾。在关注切口上则根据森林火灾的特点,选择了火场直升机作为表达的具体对象。由此作者开始阐述同森林火魔战斗的空中雄鹰。 



第一张中景。红色占据画面主体,整体外形说明是飞机,字母编号说明是直升机。近景高举的手和直升机驾驶员的手势相互呼应。这张图片是略带疑问式样的开篇,既点题,又产生疑问,让人有往后阅读的渴望。橘红色也是非常吸引视觉的标志性颜色。 



IMG_257


第二张大全景。山丘之中升腾起青蓝色的烟雾,一束火焰腾空而起,一道细小的水柱从天而降迎向火魔。在这样的场景中,直升机如同蚊虫一样羸弱无力。这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抗争的战斗。 



IMG_258


第三张全景。视点从直升机内部向机舱外看去。十位工作人员正抬着装备物资准备登机。这张照片一方面突出了直升机内部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人物被风搅乱的发型,说明现场的紧张感。



IMG_259


第四张近景。从机舱壁上一个人伸出头,人物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他在观察下方火场情况。右侧翻腾的烟气说明了火灾面积大。烟雾和机身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如果飞机尾部能略微指向地面,或者机身侧向地面,镜头能更好的捕捉到地面火场的情况,那么效果会更好。 



IMG_260


第五张近景。机舱内两位驾驶员正在驾驶直升机。左侧驾驶员伸手指向右前方的火场位置。从前方的烟雾可以看得出直升机正在穿过火场。图片较好的处理了曝光、光圈、对焦,在交代清楚驾驶舱环境的基础上,展示了外部火场情况。

 


第六张全景。这张图片选择了一个非常规视角,应该是在飞机侧倾的时候,镜头向下拍摄。既将火场的火线拍到,又将直升机下方吊水容器和撒水拍到。燃烧的场景和水幕机身形成了对比。前面六张图片反映了一个火场灭火的过程。

 


第七张中景。直升机前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物品,做好起飞前的准备工作。画面快门速度略低,通过螺旋桨和人物运动的动态感增强画面的紧张感。 



第八张大全景。直升机正掠过水面用吊篮取水。气浪在水面卷起气雾,阳光照射过来形成莲花状。直升机处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直升机前行搅起的水波如同子弹的气浪,将画面的前进感和紧张感烘托了出来。 



IMG_264


第九张中景。整装待发的森林消防员正蹲在直升机舱内。这次运输任务将把这四十多名救火人员送到前线。画面选择了前景为焦点进行曝光。机尾部曝光略过。现场人物的眼神抓拍到位,衬托了环境和气氛。

 

整组片子以直升机作为切口入手。通过画面景别的变化,讲述火场雄鹰灭火的故事。作品在构图和光影上也很讲究。特别是图六、八很巧妙地利用了飞机的纵深感以及火线、轨迹线的延伸感进行阐述。不足之处第九张图和整组图片关联度不大。图九是在说直升机的装载性,这同其余图片讲直升机火场灭火的关联度稍显偏弱,可以考虑换一个方向做呈现,或者增加一张直升机悬停,救援人员下飞机进入火场的图片。整组片子的编辑和排版非常用心。但可以思考更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比如顺序:1、3、7、9、8、4、5、6、2,或者1、3、7、5、9、8、4、6、2,按照事件逻辑顺序来呈现。

 

湖北省-黄蕾

《雷与火的冲锋号》


这是一组聚焦武汉新冠疫情战役的作品。在封城的76天里,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拔地而起是最激励人心,也是最彰显中国力量的。作品阐述的是中国全民一心抗疫,是人类守护生命的冲锋!


 

IMG_265

第一张中景。工人们正在吊装集装箱房。画面利用集装箱房做了一个分区构图,将右下部分的地面基础和左侧货车车头进行分割,并将现场工人也区分成了两个部分。这个场景放在第一张,会带来一个思考。这是在做什么,这是什么现场,这里将会发生什么?



IMG_266


第二张高空俯拍。这张照片是疫情期间传播最广、最震撼的作品。很少有人能看到如此多的大型施工设备齐聚在一起进行的施工。而平整的红土地将设备正好反衬出来。过了这个时间也就再难遇到这样一幕了。 



第三张仰拍全景。一组工人正将一大块HDPE膜扛起。仰拍的视角让重物更显得压迫,烘托出工人们的力量感。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施工设备没法到场使用,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可以慢慢来的事情,必须尽快到位。



第四张高空俯拍。对角式的构图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路面线条补充了画面的形式感。整齐停放的挖掘机、渣土车等设备,诉说这样一场战斗的背后,离不开完善的供应保障。黑色沥青路面和被泥土染黄的路面,都在说明这场战斗已经打响。 



IMG_269


第五张全景。水平两分构图。工人正在进行HDPE膜的铺设。天空的云虽浅但依然透出风雨欲来的感觉。人物也比较好的呈现起伏感,而不是一条直线,这让画面具有了生动的气息。 



IMG_270


第六张全景。夕阳下工人们正在给医院加盖防雨顶棚。在病区上方进行新增施工,这给工人们的施工增加了难度。远处的城市隐含表达守护和期盼的意思。 



IMG_271


第七张中景。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压实地面,而远处挖掘机械的设备,以及夜晚的环境光线,都说明了夜以继日的状态。



IMG_272


第八张中景。工人们正在吃饭。人是铁饭是钢,虽然辛苦但保障依然要跟上,虽然疫情严重但从工人脸上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次战斗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更能看出他们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 



第九张大全景。七台高高支起的吊车,和远处的塔吊车增加了画面上半部分的形式感。配合下方来来往往的工人,将气氛渲染得热火朝天。 



第十张中景。工人正在灌浆水泥,而远处的挖掘机械衬托了现场施工环境。

 

整组照片采取了近景、拍摄、俯拍、仰拍等多个角度、景别。充分发挥了相机和无人机的特点。较好地阐述了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修建过程以及种种困难,既有图3、5、7、8、9这种工作场景的抓拍,又有图2这种决定性瞬间。画面完整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专业力量。作者黄蕾老师在现场拍摄中脚部受伤,最后是坚持带伤完成十几天现场值守拍摄的。这是一次民间摄影人最好的新闻纪实,她完整、多角度地呈现了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历程。略有遗憾的是作品的阐述性不够系统,结果指向性不够。作品选择和编排上,还可以再做文章。是用散点法来叙事,还是主线法叙事,还是回顾法,都是可以尝试的。从现有作品来看可以调整顺序为:2、10、3、7、5、4、9、8、1、6,这样能够更好的说明医院的建设过程,并加强第一张画面的冲击力。

组照顺序出错可能是传输导致,非作者意愿。


湖北省-金思柳

《武汉人的楼顶战疫》


在大社会事件中,每个人都会被热点事件所吸引。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认识。如何在大的背景下,找到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不断去学习、探索、创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会发现更多被人所忽视的事情,忽视的表达点,忽视的情感诉求。这才是摄影多样化应该走的路。金思柳老师这组《武汉人的楼顶战疫》,就是关注到了每个居家抗疫的人要运动的切入点,寻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战疫故事。 



IMG_275


第一张建筑近景。两人正在楼顶上打着太极拳。穿蓝衣服的这位和远处蓝色的天空形成了呼应。 



IMG_276


第二张建筑中景。在灰色的楼房顶上,穿着红衣服的年轻人在跳绳。红色和灰色的城市形成对比呼应。

 


IMG_277


第三张建筑特写。灰色房顶上,女性正在转呼啦圈,远处一位老者正背着手在遛弯儿。



第四张建筑中景。楼顶阳台上植物种的很茂盛。一位老者正在锻炼,远处街道和马路停满了车辆,但却看不到人。 



第五张建筑全景。光影映衬金色的城市中,一抹白色背景下,两个孩子带着口罩正在跳着拉丁舞。



IMG_280


第六张建筑全景。金色鱼幡和金色城市形成了呼应。旁边还有一个人在围观着,地面道路没有人。 



IMG_281


第七张建筑近景。简易的支架成了引体向上的工具,而旁边小狗正看着拍照的作者。楼顶外框将画面区分成了两个世界。 


IMG_282


第八张建筑特写。红衣女子正在顶楼平台上跳芭蕾舞。这和灰暗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MG_283


第九张建筑中景。一个人正在练空竹。

 

这组作品,虽然景别的变化、场景全部集中在楼顶这个区间,但这场景具有独特性。首先能找到这样的九个场景就非常不易,其次九个场景中,人们所从事的运动完全不一样,有太极,跳绳、呼啦圈、广场舞、拉丁舞、引体向上、芭蕾舞、空竹等。内容的多样性直接增加了画面的拍摄难度。这样去考虑角度,并且能找到多样性的拍摄对象,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画面隐含表达则更为巧妙,用运动作为一种阐述切口,说明在封城居家抗疫期间,武汉人民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延续下去同疫情作斗争的。这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是战胜疫情的力量所在。因此整组作品虽简单,但其思想内涵、传递的乐观主义精神价值极高。


对于纪实摄影,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场景本身,我们应该思考更多一点。有很多摄影家在说,我就觉得这个画面有意思,于是就抓拍了一张。这个道理是对的,但要考虑是什么因素,让你觉得这个画面有趣,从而拍了那张。这个有趣的感觉是否能够通过抓拍的画面去传递,甚至我们能否主观引导画面传递。这都是在纪实摄影中,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编辑:吴为)

摄影评论家虞旻子先生评析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 第四期纪实类作品(组照之二)

发布时间:2021-10-31 16:26:47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在纪实组照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纪录完整性,特别是时间、空间完整的问题。缺失的细节在事件结束后,是无法再重来的。在组照编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画面景别变化和叙述节奏的问题。一个6-10张的组照,基本等同于一个短视频的效果。如何通过6-10张图片把一件事讲清楚是基本要求,如何在讲述过程中,增加情节、情感变化就是更高一层要求了。这个能力是很多摄影人缺乏的,所以我们在看很多组照的时候会发现图片单看能打动人,但是连续看,感染力相反减弱,这是编辑工作没做好的原因。

 

福建省-蔡祥山

《大洋灯捕》


这是一组反映农林牧渔业态的摄影作品,具体切入点选了海洋捕捞,并且在海洋捕捞中更具体到了夜晚灯捕这个方式。这个选择首先就增大了拍摄难度,也提升了画面的稀有程度。这个题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不光是因为夜间拍摄难度大,更因为这个题材可以跟南海大开发、三沙市等主题关联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反思,还有什么题材可以这样拍摄?比如:退耕还林、海洋钓鱼(金枪鱼)、深海网箱养殖等。



这一张作品放在第一张,最大的好处在于是直接扣住题目,让人明白现在在做的事儿。场景是一个对角线式构图,一条管道将鱼送进网箱,海水透过网箱而出,将画面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拉出一条视觉贯穿线。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环境融合到位。




第二张大全景,通过玻璃上的水珠折射出绿色的灯光,一方面交代夜晚的环境,一方面突出夜间捕鱼的细节和氛围。焦点集中在夜间捕鱼的渔船上,将夜捕氛围提升。



第三张特写灯泡。阳光照射玻璃,通过焦点和玻璃质感,将灯打造出仪式感。远景橙色阳光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这张和前面两张色调产生了一个反差,应该来说是让画面和视觉出现了一个起伏跳跃。从实际情况看,这张图片的排序值得思考。如果是为了增加情节起伏,说明灯光捕鱼的话这张的编排是对的。但结合后面情况看,并没有解决问题。



第四张全景,一张海上工作的场景,两位船员各拿着一盏灯看向水面。这张是放灯还是收灯不得而知。



第五张近景,渔民在收网。视觉焦点在老年渔民的脸部,其脸部表情和手部特征都在诉说这个行业的艰辛和困难。



第六张中景,通过绿色的海水来阐述夜间捕鱼这种特别戏剧化的过程。左下角人物被红色光渲染,和整体绿色画面形成对比,增加了海水的感染力。


IMG_262


第七张大全景。通过风雨飘摇的这种即视感,以及绿色的影调来渲染环境。通过远处海中的亮光来映衬起伏飘零的船只,说明海中捕鱼的不容易。


IMG_263


第八张中景。画面远端的捕鱼船被绿色光芒的海面包围。在黑暗中这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画面。



IMG_264


第九章渔民正在风雨中收网,整个绿色光线将画面极其好的映衬出来,这是一个很具有动态感的画面。



IMG_265


第十张全景。天空乌云密布,渔民正看向海面,他们期待着一个好收成,好收获!


整组照片从逻辑关系上通过图片组成方式来阐述大洋捕鱼的艰辛过程。目前看第1、2、3、6、7、8、9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4、5、10有弱化整组图片的可能。从图片目前的叙述性来说,主题虽然是针对《大洋灯捕》,但是逻辑性不强,有点纯靠画面打动人的状态。这里要肯定作者拍摄的功底和弱光环境下对于场景的把控,整体画面抓拍呈现是相当到位的,这非常不容易。但摄影是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对于这组照片个人觉得编排顺序应该是10、6、2、9、7、8、1、3。将色调风格不太统一的4、5调整。通过时间逻辑来阐述乌云来临、夜间捕鱼、风雨来袭、雨中搏斗、渡过风雨、收获满仓、迎来朝阳。这样一个完整的奋斗过程,会更加有感染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李永锋

《边境人生》


这是一组涉及少数民族以及国家边境的选题作品。在没有读到背景文字的时候,我试图从影像中直接找到内在的逻辑联系。但确实缺乏了基本文字解读的支撑,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能感受到9张作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内在有一条线索,应该是阐述人生的线索,这条线是围绕边境展开的。这一种并列式阐述的叙述方式,类似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4个故事串联讲述,融合成一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其优点在于具有前后关联的呼应性,能够强化主题,难点在如何让作品都能打动人。

为了更好的解读,我查阅了李永锋老师《边境人生》这组作品的背景资料。这点更好的帮助我进行理解,这里要先行向大家说明,我会附上原说明文字,再进行解读。



回归:2019年,又一位老人过世了,村里的人把她抬到界碑旁安葬。

第一张中景,视觉焦点在前景3人。这张图片光影构图没有问题,弱点在右侧抬着的老人不明显,左边第二个男子在做什么不明显,这跟图片大小有一定关系。但也跟文化认知以及作者观点传递有关。目前看,第一张思想表达有点模糊,这也是我在最初看图的时候最糊涂的地方。



诞生:2019年,一对年轻人推着他们的婴儿到边境散步。

第二张全景俯拍,交待茫茫大山的环境,一条铁丝网穿入画面,结合人物构建出画面的中心焦点。大山环境和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边境线,说明了边境居民生活的状态。



童年:2014年,边境的童年是没有国界的,他们可以没有束缚地在两国边境放牛、玩耍。

第三张全景,途中界碑、孩子、狗形成三角形构图,画面焦点的分散预示着束缚的减少。但是作者文字表述中放牛等信息在画面中没有体现,属于文字补充画面表达。



IMG_269


学子:2018年,开学就可以离开边境到乡里读初中了,水弄屯的学子陶秀英对初中生活充满期待。

第四张中景,两个孩子的表情和形象都非常有少数民族的特征,仰拍的方式也赋予了人物更多的情感内涵。两个孩子略微严肃的表情,更多的是在说他们的困惑,对于作者表述的期盼我并未感受到。



IMG_270


爱情:2014年,中国姑娘陶春玲与越南小伙恋爱了,或许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因为水弄屯的姑娘嫁到越南还没有先例。

第五张全景,画面中两个人的表情非常能说明问题,男孩显得开心,女孩显得惆怅。这可以印证文字表述中“或许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两人身体坐的方向也是朝向两边,暗示了分离的状态。



IMG_271


生计:2016年,边境的日子恬淡安宁,既不奢华,也不颓废。(原作这前面还有一张生息:2014年,边境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边境代代繁衍生息。画面因为露点,应该是被拿掉了。)

第六张全景,通过远处的云雾诉说环境,通过近景人物劳作场景,来阐述生活的状态。


IMG_272


过往:2014年,中越民间友好往来,在这里可以找到人性不分国界的真诚朴素的情感。

第七张全景俯拍,界碑旁。明显两个服饰不同的孩子,画面右侧应该是中国孩子,服饰新表情开心,能说明当时的状态。但是靠近界碑的那个孩子的服饰和眼神,让我感觉到了贫穷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并不是作者所表述的真诚朴素。



日子:2021年,疫情爆发让日子过得很慢,越籍媳妇杨妹已经两年不回娘家了。

第八张中景仰拍,站立的妇人背着孩子,眼睛却看向铁丝网。坐着的妇人和两个孩子则表情显得有些冷漠。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谈不上开心,也谈不上苦闷。



暮年:2014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边境的老人,边境是她们的生活全部。

第九张近景。这张作品两位老人的服饰破旧,说明了边境人的生活状态。而表情的凝重,则更多的在诉说岁月给她们带来的痕迹。后面一个老人险些露点。


整组作品在阐述边境生活的一种状态,这点值得肯定。在边境这堵无形的墙下,人们既要尊重主权的界限,又要因为生活的关系而融合。他们世代居住于此,这里已经成为他们无法离开的家。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诠释边民的社会优越感和自卑感、安逸与恐惧,满足与无奈,期待与煎熬的矛盾内心。这点作品是阐述的很到位的。画面按照人死亡、新生、长大、生活、老去进行呈现,这个隐藏逻辑关系非常好。画面人物表情的捕捉也非常到位,并不是一味的快乐,而是传递了更多样的情绪。但是原文的解读有些值得思考,目前的原文应该是作者对画面的主观描述,很多情感是画面没有阐述的,这点严格说并不好。其次,画面的内在思想性过深,外在表达有些弱,在不读背景文字的情况下,很不容易理解。这点可以继续拍摄,用更有说服力的图片来阐述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

 

贵州省-田健

《易地搬迁住新楼 幸福生活有盼头》


这是一组异地扶贫搬迁题材的作品。作者首先选择了新旧房屋的对比,这是小切口。然后又选择在新照片场景中增加老照片的呈现。这说明作者在拍摄之前是考虑了多种呈现方式的(新老对比,新中含老)。



IMG_275


第一张两位大人和一大一小两位孩子。



IMG_276


第二张两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



第三张两位大人和两位孩子。






第四张三位成年人。



IMG_279


第五张两位大人四位孩子。



IMG_280


第六张两位大人三位孩子。



第七张三位大人一位孩子。



第八张两位大人一大一小两位孩子。




IMG_283


第九张两位大人四位孩子。



IMG_284


第十张两位老人一位青年。


整组作品采取了异地搬迁新旧对比的手法,在画面构图和呈现上,选择了中规中矩的表现方式。作者在处理上特意将老房子的照片做黑白处理,以示区别。并制作了搬家前的老房子影像赠送给他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整组照片从构图和环境处理上,没有特殊点。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状态。比较好的地方在于被拍摄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神情,明显感受到了搬迁住新楼以后人物的幸福感。这是一组具有时政意义的摄影作品,拍摄难度不大,重在细心。对被拍摄人物的选择上,作者是特地做了安排的。呈现出来的人物具有多样包容性。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只是单纯的叠加表达,缺乏递进的关系。作品最终的感染力显得不足。

组照到底是第一张最强,还是快结束的时候最强,这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我们当然希望整组照片都精彩,但那明显难度大、且不太可能。更多时候我们都面临选择的问题。这里我们应该向电影和电视剧学习,故事是分序言、发展、起伏、高潮、结尾这几个过程的。没有从头到尾高潮、或者一个节奏的故事,有那叫记叙。希望通过组照赏析,我们能够找到如何编辑组照的方式。



海南省-张杰

《怀念“孩子王”袁隆平》


这是一组以知名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人物选择了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为对象,用影像追思故人。

 


第一张中景,袁隆平爷爷用烟点燃鞭炮。这是袁老的童心。



第二张近景,袁隆平爷爷在争执这棋该怎么下?争执的模样如同孩子一般。



第三张中景,袁隆平爷爷在和孩子们打球。



第四张小全景。袁隆平爷爷坐在海水中和孩子玩耍,形成了一个互动呼应,展示对未来的期望。



第五张中景,稻田之中的袁隆平爷爷,深邃的目光在诉说着他对水稻事业的记挂。



IMG_261


第六张全景,袁隆平爷爷去世,许多普通人向他献上鲜花。



第七张特写,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句哀思。更多的是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第八张全景,袁隆平爷爷带领大家行走在稻田里。这是在寓意人类的杂交水稻事业还未结束。

整组照片前面四张通过一个孩子状态的袁隆平,来讲述他调皮玩耍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第六、七张是紧扣怀念这个主题的。第五、八张则是说明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整组作品作者希望表达,我们应该记住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同时影像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袁隆平爷爷其实是一个老小孩儿,他同孩子一样有着童真的个性和率真的一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袁隆平爷爷,一个更具生活气息的袁隆平爷爷。

这组影像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不光展现了水稻之父的神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古稀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当他去世后,人们怀念他时那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件。

画面从构图上采取了不同的景别变化进行阐述。中景、近景、中景、全景、中景、全景、特写、全景。始终保持画面的节奏变化,这一点比较好。从实际阐述上来说,第五、八张,以水稻为背景的片子和整组其余六张并不是很统一。这两张更多是为了印证袁隆平是中国杂家水稻之父。

整组照片的排列顺序也值得探索,能否更好呈现?既然题目是怀念“孩子王”袁隆平,那能否稻田放在最前面,一方面点题,一方面和题目形成递进关系。比如:8、1、2、3、4、6、7、5。这样袁隆平爷爷的存在感更强、深邃感更强。作者这组片子的编辑并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可以用探索更有思想回味性的方式去阐述这个主题。

 

河北省-赵杰

《“临时妈妈”》


这是一组充满温情的抗疫摄影作品。在这温情中,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他们不但要治病救人,他们更需要担负一个母亲的责任。主题选择了抗疫这个2020年最火爆的话题。切口选择了病区的隔离,而对象则非常巧妙的选择了一个小女孩和照顾他的医护人员。这是一个非常取巧的点。他回避了病房救治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感,更多的是温情的记录。



第一张全景。一个护士在窗前接打电话。在室外光线的映衬下人脸稍显暗,这是画面唯一的不足。窗口的福字凸显了新春假日气氛。



第二张特写合影。左边孩子用小玩具捂住嘴巴,水灵灵的大眼睛透着机灵。右边医护人员带着面罩,面罩里已经充满了水气。那朦胧的双眼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第三张中景。右边的医护人员在帮左侧的医护人员做进入病区准备工作。为了凸显画面人物,作者在拍摄的时候焦点对准人物,而导致背景左侧的光线曝光过度。这一点虽不足,但其光线并不是很影响视觉效果,因为它和右侧人物背后窗户的光亮形成了整体呼应,而且整体的背景色彩较浅。



IMG_267


第四张中景。孩子在病床上跳跃,两位医护人员一左一右拿着玩具在哄着她,这张作品依旧是逆光拍摄。所以孩子正好处在亮光区的照射之下,将孩子的动作勾勒出来。病房环境的布置,除了医护人员手上的玩具,还有吊瓶挂钩上悬挂着的玩偶,这些让病房显得更具儿童化。 



第五张特写。两只带着乳胶手套的大手护住了一只小手。这画面是一个隐性表达,它在传递一个保护、关爱的信息。



第六张近景。孩子正在将小黄鸭挂在输液的吊瓶挂钩上,同另外两个玩偶靠在了一起。病房内并没有更多的玩具,她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游戏的空间,去克服远离父母的孤独。



IMG_270


第七张近景。虚幻的背景中右侧一位医护人员走出病房。我们从充满水汽的护目镜下,可以看到一双略带疲惫的眼睛。



IMG_271


第八张中景。两张床拼在了一起成为了孩子的小天地。孩子趴着这是无声的抗议。医护人员试图通过母亲的角色转换,让孩子安静下来,好好治疗,好好隔离。



IMG_272


第九张中景。孩子年小生活还不能自理,医护人员除了要治疗以外,还得肩负起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照顾。护士在给孩子洗脚,我们看不到护士的脸。但从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护士的疲惫和对孩子的耐心及关爱。



第十张近景。这是医护人员休息间的场景。远处医护人员正在收拾自己的被子,而近处最显眼的是一包成人纸尿裤。它诉说着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之后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整组照片主题性非常明确,讲述的是孩子和医护人员的故事。从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关爱和帮助中,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正在尝试以妈妈的角色去安抚孩子,让孩子更好的进行治疗。从拍摄的角度而言,构图包含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虽然场景变化不多,但在病房的狭小空间内,做到这样已经不易。逆光拍摄作者完成的也相当到位,该清晰的清晰,该透出的光影也非常到位。不足之处仍然在于组图编辑,其次是部分人物的关系交待不够。比如说第七张和第二张图有重叠之处。第六张临时妈妈的感觉不强烈。第五张手部这个特写引申的情感输出还显不够。严格来说还缺一张孩子痛哭时,医护人员安抚的状态。

从整体编排上为了更好的映衬临时妈妈这个主题,我们可以考虑明确主角来进行呈现,以更好的说明问题。第一张环境严格说没解决问题。第一张图可以放在最开始,也可以放在最结尾。第十张图放在最结尾也是成立的,只是状态和前后呼应关系会显得弱化。所以我给出的排列方式为6、3、10、2、4、5、8、7、9、1。从而更好的说明从孩子孤单到医护人员进入到照顾,从孩子哭闹到照顾、到最终医护人员报平安的一个程序过程。

 

河北省-赵杰

《十万大军战雄安》


这是一组聚焦雄安新区建设的摄影作品。他的选题聚焦在建筑工人这个方向。通过工人的日常生活来阐述雄安新区建设背后的故事。

 

IMG_274


第一张全景。2020年12月29日,北京城建集团职工宿舍区,这里配备了健身设施,下班的工人可以在这里锻炼。



第二张全景。2020年12月25日,雄安新区剧村220千伏变电站,工友们站在自己建起的楼房上欣赏建设中的雄安夜景。



第三张全景。傍晚,在工地旁,工人们正在购买晚餐。升腾起的烟气给工地增加了一些生活的气息。




IMG_277


第四张仰拍近景。2020年12月28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中建c组团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扛着钢筋走过已经封顶的建筑群。



第五张中景。2020年12月29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一处工友集市,在周边项目上作业的工友们汇集而来,在这里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第六张中景。近处一位工人正在低头使用手机。远景是正在建筑施工的楼房。





第七张特写。2020年12月29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B1组团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喝水,为了保温,水杯外用透明胶缠了一圈厚厚的海绵。



IMG_281


第八张中景。2020年12月29日,北京城建集团职工宿舍,室外温度零下10摄氏度,室内24摄氏度,工人正在洗漱。



第九张特写。工人们为了防止冬天冻伤戴上了面罩,只留出了眼睛和嘴巴。从他们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充满着对未来生活幸福的渴望。



第十张中景。工地食堂里一大群工人们正在吃饭。


组照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雄安元素,但通过十张工人生活场景,诉说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这种记录方式,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十个场景,十张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阐述了工人的生活工作的场景和状态。这是一次不拍建设,却丝毫不少建设内涵的作品。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工人们的不易,感受到他们为城市建设所付出的奉献。他们才是建设这个城市最伟大的人。

这组作品是偏散文式的表达,而非记叙和议论。我们也应该用散文的视角方式来理解作者通过画面传递的这种比较柔情、比较期盼的状态。作者在画面编辑上比较用心,有意识地在6、7、9使用了特写,以增加工人的艰辛和困难感。通过特写加深整体组照的印象,这就达到了编排作品的目的。



黑龙江省-张伦

《火场上空的雄鹰》


这是一组关注自然灾害的作品。在火灾、洪水、地震等题材中,作者选择了火灾。在关注切口上则根据森林火灾的特点,选择了火场直升机作为表达的具体对象。由此作者开始阐述同森林火魔战斗的空中雄鹰。 



第一张中景。红色占据画面主体,整体外形说明是飞机,字母编号说明是直升机。近景高举的手和直升机驾驶员的手势相互呼应。这张图片是略带疑问式样的开篇,既点题,又产生疑问,让人有往后阅读的渴望。橘红色也是非常吸引视觉的标志性颜色。 



IMG_257


第二张大全景。山丘之中升腾起青蓝色的烟雾,一束火焰腾空而起,一道细小的水柱从天而降迎向火魔。在这样的场景中,直升机如同蚊虫一样羸弱无力。这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抗争的战斗。 



IMG_258


第三张全景。视点从直升机内部向机舱外看去。十位工作人员正抬着装备物资准备登机。这张照片一方面突出了直升机内部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人物被风搅乱的发型,说明现场的紧张感。



IMG_259


第四张近景。从机舱壁上一个人伸出头,人物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他在观察下方火场情况。右侧翻腾的烟气说明了火灾面积大。烟雾和机身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如果飞机尾部能略微指向地面,或者机身侧向地面,镜头能更好的捕捉到地面火场的情况,那么效果会更好。 



IMG_260


第五张近景。机舱内两位驾驶员正在驾驶直升机。左侧驾驶员伸手指向右前方的火场位置。从前方的烟雾可以看得出直升机正在穿过火场。图片较好的处理了曝光、光圈、对焦,在交代清楚驾驶舱环境的基础上,展示了外部火场情况。

 


第六张全景。这张图片选择了一个非常规视角,应该是在飞机侧倾的时候,镜头向下拍摄。既将火场的火线拍到,又将直升机下方吊水容器和撒水拍到。燃烧的场景和水幕机身形成了对比。前面六张图片反映了一个火场灭火的过程。

 


第七张中景。直升机前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物品,做好起飞前的准备工作。画面快门速度略低,通过螺旋桨和人物运动的动态感增强画面的紧张感。 



第八张大全景。直升机正掠过水面用吊篮取水。气浪在水面卷起气雾,阳光照射过来形成莲花状。直升机处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直升机前行搅起的水波如同子弹的气浪,将画面的前进感和紧张感烘托了出来。 



IMG_264


第九张中景。整装待发的森林消防员正蹲在直升机舱内。这次运输任务将把这四十多名救火人员送到前线。画面选择了前景为焦点进行曝光。机尾部曝光略过。现场人物的眼神抓拍到位,衬托了环境和气氛。

 

整组片子以直升机作为切口入手。通过画面景别的变化,讲述火场雄鹰灭火的故事。作品在构图和光影上也很讲究。特别是图六、八很巧妙地利用了飞机的纵深感以及火线、轨迹线的延伸感进行阐述。不足之处第九张图和整组图片关联度不大。图九是在说直升机的装载性,这同其余图片讲直升机火场灭火的关联度稍显偏弱,可以考虑换一个方向做呈现,或者增加一张直升机悬停,救援人员下飞机进入火场的图片。整组片子的编辑和排版非常用心。但可以思考更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比如顺序:1、3、7、9、8、4、5、6、2,或者1、3、7、5、9、8、4、6、2,按照事件逻辑顺序来呈现。

 

湖北省-黄蕾

《雷与火的冲锋号》


这是一组聚焦武汉新冠疫情战役的作品。在封城的76天里,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拔地而起是最激励人心,也是最彰显中国力量的。作品阐述的是中国全民一心抗疫,是人类守护生命的冲锋!


 

IMG_265

第一张中景。工人们正在吊装集装箱房。画面利用集装箱房做了一个分区构图,将右下部分的地面基础和左侧货车车头进行分割,并将现场工人也区分成了两个部分。这个场景放在第一张,会带来一个思考。这是在做什么,这是什么现场,这里将会发生什么?



IMG_266


第二张高空俯拍。这张照片是疫情期间传播最广、最震撼的作品。很少有人能看到如此多的大型施工设备齐聚在一起进行的施工。而平整的红土地将设备正好反衬出来。过了这个时间也就再难遇到这样一幕了。 



第三张仰拍全景。一组工人正将一大块HDPE膜扛起。仰拍的视角让重物更显得压迫,烘托出工人们的力量感。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施工设备没法到场使用,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可以慢慢来的事情,必须尽快到位。



第四张高空俯拍。对角式的构图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路面线条补充了画面的形式感。整齐停放的挖掘机、渣土车等设备,诉说这样一场战斗的背后,离不开完善的供应保障。黑色沥青路面和被泥土染黄的路面,都在说明这场战斗已经打响。 



IMG_269


第五张全景。水平两分构图。工人正在进行HDPE膜的铺设。天空的云虽浅但依然透出风雨欲来的感觉。人物也比较好的呈现起伏感,而不是一条直线,这让画面具有了生动的气息。 



IMG_270


第六张全景。夕阳下工人们正在给医院加盖防雨顶棚。在病区上方进行新增施工,这给工人们的施工增加了难度。远处的城市隐含表达守护和期盼的意思。 



IMG_271


第七张中景。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压实地面,而远处挖掘机械的设备,以及夜晚的环境光线,都说明了夜以继日的状态。



IMG_272


第八张中景。工人们正在吃饭。人是铁饭是钢,虽然辛苦但保障依然要跟上,虽然疫情严重但从工人脸上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次战斗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更能看出他们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 



第九张大全景。七台高高支起的吊车,和远处的塔吊车增加了画面上半部分的形式感。配合下方来来往往的工人,将气氛渲染得热火朝天。 



第十张中景。工人正在灌浆水泥,而远处的挖掘机械衬托了现场施工环境。

 

整组照片采取了近景、拍摄、俯拍、仰拍等多个角度、景别。充分发挥了相机和无人机的特点。较好地阐述了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修建过程以及种种困难,既有图3、5、7、8、9这种工作场景的抓拍,又有图2这种决定性瞬间。画面完整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专业力量。作者黄蕾老师在现场拍摄中脚部受伤,最后是坚持带伤完成十几天现场值守拍摄的。这是一次民间摄影人最好的新闻纪实,她完整、多角度地呈现了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历程。略有遗憾的是作品的阐述性不够系统,结果指向性不够。作品选择和编排上,还可以再做文章。是用散点法来叙事,还是主线法叙事,还是回顾法,都是可以尝试的。从现有作品来看可以调整顺序为:2、10、3、7、5、4、9、8、1、6,这样能够更好的说明医院的建设过程,并加强第一张画面的冲击力。

组照顺序出错可能是传输导致,非作者意愿。


湖北省-金思柳

《武汉人的楼顶战疫》


在大社会事件中,每个人都会被热点事件所吸引。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认识。如何在大的背景下,找到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不断去学习、探索、创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会发现更多被人所忽视的事情,忽视的表达点,忽视的情感诉求。这才是摄影多样化应该走的路。金思柳老师这组《武汉人的楼顶战疫》,就是关注到了每个居家抗疫的人要运动的切入点,寻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战疫故事。 



IMG_275


第一张建筑近景。两人正在楼顶上打着太极拳。穿蓝衣服的这位和远处蓝色的天空形成了呼应。 



IMG_276


第二张建筑中景。在灰色的楼房顶上,穿着红衣服的年轻人在跳绳。红色和灰色的城市形成对比呼应。

 


IMG_277


第三张建筑特写。灰色房顶上,女性正在转呼啦圈,远处一位老者正背着手在遛弯儿。



第四张建筑中景。楼顶阳台上植物种的很茂盛。一位老者正在锻炼,远处街道和马路停满了车辆,但却看不到人。 



第五张建筑全景。光影映衬金色的城市中,一抹白色背景下,两个孩子带着口罩正在跳着拉丁舞。



IMG_280


第六张建筑全景。金色鱼幡和金色城市形成了呼应。旁边还有一个人在围观着,地面道路没有人。 



IMG_281


第七张建筑近景。简易的支架成了引体向上的工具,而旁边小狗正看着拍照的作者。楼顶外框将画面区分成了两个世界。 


IMG_282


第八张建筑特写。红衣女子正在顶楼平台上跳芭蕾舞。这和灰暗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MG_283


第九张建筑中景。一个人正在练空竹。

 

这组作品,虽然景别的变化、场景全部集中在楼顶这个区间,但这场景具有独特性。首先能找到这样的九个场景就非常不易,其次九个场景中,人们所从事的运动完全不一样,有太极,跳绳、呼啦圈、广场舞、拉丁舞、引体向上、芭蕾舞、空竹等。内容的多样性直接增加了画面的拍摄难度。这样去考虑角度,并且能找到多样性的拍摄对象,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画面隐含表达则更为巧妙,用运动作为一种阐述切口,说明在封城居家抗疫期间,武汉人民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延续下去同疫情作斗争的。这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是战胜疫情的力量所在。因此整组作品虽简单,但其思想内涵、传递的乐观主义精神价值极高。


对于纪实摄影,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场景本身,我们应该思考更多一点。有很多摄影家在说,我就觉得这个画面有意思,于是就抓拍了一张。这个道理是对的,但要考虑是什么因素,让你觉得这个画面有趣,从而拍了那张。这个有趣的感觉是否能够通过抓拍的画面去传递,甚至我们能否主观引导画面传递。这都是在纪实摄影中,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编辑:吴为)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
Q Q:   195303763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