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评论家虞旻子先生评析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 第六期纪实类作品(组照之四)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江苏省-韦鸣

《36年前后的苏州农村婚礼》


婚礼是一个常见的纪录类题材。但本组作品的切入点在36年的时空对比,而且是农村婚礼的时空对比,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第一组中景对全景。水上交通对陆上交通。1984年交通不便,人们坐着船接亲,音乐伴奏也是传统的班子,人们非常享受这趟旅程。2019年人们坐着轿车接亲,音乐只服务车内的人。鞭炮声抓回了一些记忆。 

第二组近景对特写。1984年人们穿上新装就是最大的幸福,她们的表情诉说了她们对未来的憧憬。2019年化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饰、服饰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的。新人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其实减弱了,更多被仪式所带来的负担重压,我们看不到喜悦了。

第三组中景对近景。同样是出嫁前的叮咛,1984年是众多老一辈的叮嘱,是一次大家庭的盛会,大家都在为此而骄傲。2019年的叮嘱则因为独生子女的政策,成了一个小家庭的故事。对比大家庭迎来新成员,现在小离别组建小家庭,分离感觉会更浓一些。

第四组中景对中景。俯拍对平视。主要人物同样处在黄金分割点,但散点分布的人物和形式感服饰的衬托,让画面张力不同。1984年结婚是孩子们最开心有喜糖吃的日子,这实际是孩子的节日。2019年对于结婚更加重视,孩子们也厌倦了被大人拖着参加婚礼的日子。这更多是新人的朋友闺蜜聚会庆祝的日子,在他们的记忆里,小时候大人结婚的幸福时光,是他们所憧憬的。再过20年婚礼会变成什么样,要看现在的孩子们是怎么认知了。 

第五张中景对中景,俯拍对平视。对于农村喜宴的表达,画面观点是较为一致的。1884年喜宴多半是家人来帮忙做。2019年喜宴已经有专业团队操持,菜也从普通肉食提升到海鲜档次。

第六组中景对中景。平视对仰拍。周围环境体现了时代的变化。1984年人们还受限制于经济条件,衣着方面也尽可能正式。2019年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房新装,崭新的服饰和鲜花,述说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七组中景对中景。1984年人们有套新家具就是很幸福的事。床上的被子都是手工做的,房间里摆放的都是新人生活所必须用到的物品,简朴之下透露着幸福。2019年宽大的新房和室外环境已经不是36年前能比的。布满房间的装饰品更多的是烘托气氛,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人们现在对结婚过程的形式感更加的重视了。这已经从结婚过日子提升到了对长久爱情的渴望。

IMG_263

第八组中景对全景,俯拍对平视。1984年新人坐船回回门这是一件大事,嫁出去的女儿回一次娘家不容易,所以尽可能地带了各式礼物体现女婿对娘家的重视。2019年因为交通的方便,随时开私家车就能回家,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回门更多的是一次形式上的,所带的物品都要简单很多。



整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不光是36年时空的对比,也注意到类似场景中不同景别的对比。更做到了细节环境因素的对比,这都是做的比较好的。在图片编辑上也注重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这点是比较清晰的。这也说明了作者进行了足够的思考,这是值得学习的。从这组作品我们可以思考的是怎么去做对比组照,除了时空的基础对比外,还可以有环境的对比、情感的对比、思想的对比,这都是可以去做的。

 

江西省-刘占昆

《鏖战洪水保家园》


这是来自中新社江西分社记者老师的新闻性纪实作品。选题是大事件,切口则是2020年江西遭遇洪水灾害抢险的故事。


 第一张航拍俯拍大全景。黄色的水面将房屋覆盖,一个个房屋浸泡在水中,让画面极具冲击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


 第二张航拍大全景。黄色水面和青绿色水面形成巨大反差。中间的堤防是阻挡洪水入侵的关键。水面颜色赋予了画面冲击力,但是构图稍平,作者居中水平拍摄应该一方面是现场环境因素,一方面是让水面形成对立冲突感。可以考虑用对角线构图去呈现,或者如同之前的垂直俯拍来呈现。

IMG_266

 第三张仰拍中景。通过拍摄战士扛沙包的细节动作,来呈现抗洪的艰难。人物肤色略偏红,可能是真实被太阳暴晒所致。三人构成了一个三角塔式构图,也是较好的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感。

IMG_267

 第四张全景俯拍。右侧黄金分割点上,一栋房屋侧倾倒入水中。配合损毁的路面,说明了洪水的残酷性。

IMG_268

 第五张全景。夕阳西下,村庄浸泡在洪水之中,画面下方中间一个人正向着太阳方向,这是很好的寓意。


 第六张中景。医护人员正在给武警战士消毒伤口,从手臂的盐渍和晒伤可以感受到抗洪坚守的不易。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是为了防止盐渍和晒伤的。

 第七张特写。战士脸上滴落汗珠的瞬间定格,辅助了整组画面的情绪。

IMG_271

 第八张中景。在毛坯房中,武警战士席地而卧抓紧时间休息,他们还将迎来下一场战斗。很多的战士年龄并不大,他们还是父母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实际切中了每个观看者的内心。

IMG_272

 第九张俯拍全景。深夜里,面对上涨的洪水,武警战士正在挑灯夜战加紧加高加固堤防。这张照片的现场感是很强的,可以考虑用慢门增加环境光线,捕捉人物动态感。

IMG_273

 第十张俯拍全景。黄色洪水充斥了画面,将人类的栖息地占据。

 

这组作品具有很强的新闻纪实性。景别上从全景、中景、全景、近景、特写、中景、全景,进行变化处理,保证了视觉观看性。从单张画面上既有图1、2、4、7、9这种瞬间的纪录,也有图5、6、8这种补充式的描述。整体而言这组片子交待得很全面。不足之处在于图片的编排和题目呼应上。图片编排上,图1、2两张全景放在一起有点重复。图片题目上虽然鏖战洪水的感觉图片能显露出来,但是保的结果并不理想。这组图片编辑叙事可以调整的。目前图10是洪水漫堤侵入居民区,这是没保住的结果,不是保住的结果。所以图10要么换个位置,要么换张图片。从整体图片来看,保卫家园的后续感,居民和军人的情感互动不够。作品聚焦在保卫的过程,而没有结果。建议图片顺序调整为10、4、1、3、6、7、8、9、5、2。要补充说明下,有不少作者反馈上传图片时顺序有错,导致最终呈现结果不理想。这点我也希望看到作者原本的作品,这样才更容易理解图片的表达。

 

解放军-穆可双

《特战尖兵征战高原》


这是一组军旅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历届国展中军旅题材都是不可缺少的作品,这组作品选择了高原练兵为切入点进行呈现。

IMG_274

 第一张仰拍全景。蓝色天空背景下,战士从高空悬索而下,这是非常危险的训练。人物处在画面的中心,在蓝色背景映衬下,视觉焦点集中。左侧暗部略黑缺乏细节。

 第二张特写。这是一张特写肖像,很好的捕捉到战士练习时的热血男儿之情。白色牙齿和黝黑的面庞形成巨大反差。呐喊的瞬间,脸部面向阳光后呈现的质感都较好地映衬了军人的特质。

 第三张远景逆光。逆光的勾勒感是很好的,逆光下烟尘也如同战斗场景一般。人物腾空而起的瞬间,以及所有人物头部形成的线条波浪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地面和上半部分的比例还可以调整下。要么天空略少,要么地面再少点。 

第四张全景。画面中奔跑队列呈现反7字形,烟尘凸显了队伍奔跑的感觉,地面的荒芜呈现高原地貌特征。不足之处在于队伍的动感不足。从实际情况考虑,战争中这种队列,包括这种队列密度是不太对的。为了防触雷或者突发事件,人员之间的间隔应有一定距离。这里可以考虑队伍更松散,拉出S形或者更大的曲线感。而且灰尘扬起容易暴露目标,也未必是正确的行为。

IMG_278

 第五张近景。8位特战队员一字排开,呈对角线布局在画面中。画面背景高原地貌特征明显。人物动态和表情都比较生动。问题在于摆的痕迹略重。面对阳光不带防护镜,并排突击训练,画面是好看,真实用途何在?

IMG_279

 第六张中景。特战队员匍匐地面前行,地面的砂砾说明训练的艰难,这是比较增彩的。

IMG_280

 第七张逆光全景。人物逆光下的动态感较好,就是黑白分布稍显均衡,重点感不足。

IMG_281

 第八张中景。镜头快速变焦拍摄,产生画面的辐射感。这张和前面的表达技巧是有冲突的,关键要看叙述的目的。

 第九张中景。尘土风暴中,战士们正在各自防护避尘。图片将高原训练环境的艰苦凸显了出来。

 

整组作品从9个不同场景展示了特战尖兵征战高原的细节场景。从表达上,使用了不同的景别、顺光逆光进行呈现。画面构图上也很讲究。不足之处在于画面之间的关联感不强,整体性不够,虽然有训练科目和场景上的关联,但是整体看有些各自为战的感觉。部分图片存在摆拍的可能,略显过。图9的目的性不强。从单张照片来看反倒比组照更具说服力。

军旅题材实际并不好拍,拍深入了容易涉密,拍浅了又停留在表面,拍来拍去总是那些。如何深化表达,包括寻找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也是关键。军旅题材实际应该是最能出片的题材,战士的热血和奉献是最好的创作土壤。


解放军-穆瑞林

《夜训》

上一次我们赏析了高原特战训练。这组作品则从夜间训练进行呈现。从拍摄难度上夜间明显是难处理的。

第一张中景。夜幕下,远端的车灯照亮了人影,地面光影向左倾增加画面的纵深空间感。在光线照射下地面呈现出户外土地的不平整感,增加了野外的气氛。因为环境光过于弱,所以人物形态只能隐约看清,稍微有些影响画面的表达。

第二张全景。茫茫星空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说明了夜间的状态。地面坦克的红色灯光点亮了夜空。特别是坦克灯在地面覆盖出红色光影,这是比较有特点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辆坦克没亮灯,感觉驻地坦克队是在夜间休整,有扎帐篷的影子。

第三张中景。傍晚在灯光的映射下,战士正在进行队列训练。三根拉线在黑暗中显得明亮,增加了队列的纵深整齐感。不足之处在于,前面2张是特战队和坦克兵的训练,到这里的一张仪仗队,画面表达有些弱。

IMG_259

第四张全景。同第二张的夜空有些类似。只是装甲车的空间感不同,那张是远景拍装甲车坦克,这张是近景拍装甲车。在远处灯光的照射下坦克质感较好。不足之处是中间装甲车后面的光线有些异常,应该是慢门引起的。

IMG_260

第五张中景。夜间的射击训练,通过慢门将射击训练的运动感营造出来,特别是红色激光线的变化,比较有吸引力。不足之处在于上半部分曝光有些过亮。

第六张中景。这张的人影勾勒是比较到位的,特别是人物动作和枪械,以及周边野外环境都比较好。第一张太偏艺术化,而这张的信息传递要好很多。

第七张全景。傍晚的霞光中战士们正在进行夜间训练。这张作品应该是最接近实战训练的拍摄,人物站位并不集中,而是各自散开。主题人物在右侧黄金分割点。正好被天空的亮光衬托。朝下的绿色光影正好连接了3个战士,具有一定的指引性。左侧两条激光目的性不强,所幸不影响画面。

第八张全景。左右两侧人物的运动感较好,画面光线焦点在中部亮光处。整体蓝色调光线有些奇怪,可能是现场建筑光问题。

IMG_264

第九张全景。夜景中火光和枪口火焰感都比较好,人物站位和动作形态也经过了设计,很好的融入到了画面环境中。向左升腾的烟气正好补充了左上角暗部的细节。

 

整组作品从部队的夜间训练入手,包含了步兵训练、队列训练、机械化训练等多个方面。部分画面的现场感很到位。从瞬间纪录的角度凸显了战士训练的艰辛和不易。对于这类型的军旅题材,常规摄影人是很难接触到的。我们实际可以从这类题材中借鉴一些拍摄手法,比如夜间运动感、夜间人物站位和逆光使用,包括激光照明这种线条感,也是可以借鉴的。

对于日常能接触到的夜间题材,我们应该多维度的去思考,如何利用光线改变我们眼前的景物,并通过光影去阐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整个视觉艺术其实是光线的艺术。自然光、人造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特别是人造光更应该服务于我们的拍摄。作品不足之处在于选片上,仪仗队那张有些弱,同整体不合。编辑上,步兵和装甲是两个序列,目前照片没有形成整体感,有些割裂。还有场景中有些感觉摆过了,不真实。



解放军-王传顺

《鏖战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疫情防控阻击战影像记》


这组作品以抗疫为大主题,以军队支援为小切口,并且用多个场景去纪录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IMG_265

第一张全景。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和ICU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将情感迅速带入到那个紧急时刻。肃穆的环境,蓝衣非常鲜亮护卫着那粉色,这是很巧妙的色彩搭配。

IMG_266

第二张特写。戴白色乳胶手套医护人员的手托起戴心电监护仪指套患者的手,表达一种医患关系。焦点在患者手部,皲裂的手部细节特征说明了一切,患者用力抓着医护的手的手指则诉说了对生命的向往。这是一张无声的画面,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瞬间。

IMG_267

第三张中景。依旧是ICU的抢救场景,手术服上的字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右一护士身体往后倾,右二护士的手搂住了她的腰。可能是右一护士有些晕。这个细节是画面的亮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传递。

第四张近景。两名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检查。远端的监护仪器显示正常,而前部患者的手动作也比较自然。左二护士的护目镜没有被水汽遮挡,这点既是好的地方,又略显不自然。

IMG_269

第五张俯拍全景。这是患者转运的场景,阳光将画面以对角线构图划分,现场的气氛非常真实,没有过多等待患者下车交接就被医护人员接走进入医院了。两位拿着相机和运动相机的新闻人员是画面的冲突点,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

IMG_270

第六张中景人物。部队医疗队抵达天河机场。从队列的行进可以看出他们行色匆匆。而右侧起飞的大飞机更是说明疫情的紧张刻不容缓,这是画面的亮点。天空的灰色调也正好辅助了情绪的酝酿。

IMG_271

第七张全景室内。组照进入尾声,画面的颜色也开始偏向明亮,左侧两个虚幻的医护人员影子依旧突出了画面的紧张感。画面中各类医疗设备井井有条,这点比较难得。

IMG_272

第八张中景。虽然前景人物只有背影,从动作可以看出是准备出院的患者。画面焦点透过患者背影聚焦在左侧三位医护人员身上,敬军礼说明了其军人的身份,这点正好扣题。而相对告别则说明了出院和胜利的结果。


整组作品较为完整的纪录了军队驰援湖北医疗队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影像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从图片景别来说,全景、特写、中景、近景、全景、组合景别、全景、组合景别。这是非常有思考的在选片。从图像叙述上看,从ICU开始、生命希望、救治、转院、增援、救治、出院,是一个完整叙述过程,并且有情节上的起伏变化。特别是特写的运用和处理上,第2张、第8张,正好抓住了读者的视觉点。整组作品从情感呈现上也比较到位,既考虑到患者的隐私,通过背影、手等细节进行了阐述,又通过医护人员身上的衣服上的文字、细小动作进行了呈现。应该说是将这个故事讲透了,也呼应了标题的叙述。对于这组作品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这种对故事的把控力和对图片的编辑思维。这样呈现出来的内容才具备可读性,才有更好的价值情感传递。


辽宁省-王娟

《超级工程乌东德水电站建设》

 

乌东德水电站是我国的又一座特大型水电站项目,历时多年筹备,2021年进入有水调试阶段。这个体裁在这个时间点切入是非常准确的。


IMG_273

第一张中景机房。画面主题是发电机转子,标语直接说明了问题。这是比较醒目的,构图呈圆形。人物小和转子大形成了反差对比。

第二张俯拍全景。这张画面的透视感很好,半弧形的构图,且包含了纵深透视感。泄洪水孔喷射的水流交叉形成呼应。亮点在从右下角纵深向左的绳梯下方的两个带安全帽的人,说明了工作的艰难险重。

第三张全景。向下压的透视拍法,很好的呈现出大坝的施工结构,远景建筑的小体量说明了大坝整体的大空间。不足之处在于透视压缩太厉害,大坝雄伟的一面没有体现出来。


IMG_276

第四张中景。这张是大坝施工的局部,镜头没有畸变,场景中建筑结构的形式感很好的说明了大坝建设的复杂程度。左侧斜向的结构和右侧偏水平的结构形成对比。


IMG_277

第五张中景。对角重复构图,很好的增加了画面的穿透感。斜向下的工作面说明了作业难度。


IMG_278

第六张中景。复杂的建筑结构场景,说明了工程体量的巨大。


IMG_279

第七张全景俯拍。如同城市上空一般的建筑群,人显得渺小无比。


IMG_280

第八张全景。一条水平结构线将大坝分成两个部分,施工人员聚焦在分割线上,比较好的点缀了画面。同时巍峨的大坝也凸显了高难度的施工。


IMG_281

第九张中景。弧形的顶面和纵向排列的钢筋形成对比。人物散落其中帽子形成视觉跳跃点。右侧灯光补充了画面的信息,也增加了洞内的光影。

第十张全景俯拍。框式构图将两个转子井包裹住,在巨大的工程器械面前人显得更加渺小。

 

整组作品全景式的纪录了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全过程。作者在拍摄和选片的时候特意从大场景出发,通过广角、构图、空间压缩的方式进行呈现,较好的利用了建筑自身线条结构的形式感进行呈现。作者选用了圆形、弧形、纵向、横向、斜向等多个角度、构成方式,增加场景表达的多样性。这在组照中是比较注意。除了水平拍摄以外,也比较注意各种角度的俯拍透视。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大场景太多,特写没有,整体的情感表达略弱。是很好的呈现了超级工程的感觉,但是对建筑工人的辛劳没有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考虑2个方面,一是如何从多样的角度呈现水电站的宏大,这是比较急的,因为水电站开始蓄水以后,就很难用低视角去拍摄。其次从航拍角度如何呈现水电站也是一个问题,常规角度都拍过的情况下,再怎么拍真的要思考。第三就是从建设工人的视角去呈现,既讲水电站的建设故事,又讲水电人的心路历程。打动我们的更多是人文精神,伟大工程只是一个佐证。

 

一直以来我在强调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大全景等景别的问题,这一方面是从叙述角度出发,更是从审美观看角度出发。我们在编辑图片的时候不光要注意读图顺序的节奏,还要考虑最终呈现的节奏问题。这组图片是放在一个展板平面上,还是独立呈现,还是在一个网络媒体上,这都是有区别的。在平面空间上同时呈现,我们要注意视觉焦点和主图问题。在连续观看的媒介上,我们要注意先后顺序的视觉感受问题。这些都是作者在拍摄制作后期要考虑的。

 

(编辑:吴为)

摄影评论家虞旻子先生评析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 第六期纪实类作品(组照之四)

发布时间:2021-11-04 13:54:08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江苏省-韦鸣

《36年前后的苏州农村婚礼》


婚礼是一个常见的纪录类题材。但本组作品的切入点在36年的时空对比,而且是农村婚礼的时空对比,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第一组中景对全景。水上交通对陆上交通。1984年交通不便,人们坐着船接亲,音乐伴奏也是传统的班子,人们非常享受这趟旅程。2019年人们坐着轿车接亲,音乐只服务车内的人。鞭炮声抓回了一些记忆。 

第二组近景对特写。1984年人们穿上新装就是最大的幸福,她们的表情诉说了她们对未来的憧憬。2019年化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饰、服饰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的。新人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其实减弱了,更多被仪式所带来的负担重压,我们看不到喜悦了。

第三组中景对近景。同样是出嫁前的叮咛,1984年是众多老一辈的叮嘱,是一次大家庭的盛会,大家都在为此而骄傲。2019年的叮嘱则因为独生子女的政策,成了一个小家庭的故事。对比大家庭迎来新成员,现在小离别组建小家庭,分离感觉会更浓一些。

第四组中景对中景。俯拍对平视。主要人物同样处在黄金分割点,但散点分布的人物和形式感服饰的衬托,让画面张力不同。1984年结婚是孩子们最开心有喜糖吃的日子,这实际是孩子的节日。2019年对于结婚更加重视,孩子们也厌倦了被大人拖着参加婚礼的日子。这更多是新人的朋友闺蜜聚会庆祝的日子,在他们的记忆里,小时候大人结婚的幸福时光,是他们所憧憬的。再过20年婚礼会变成什么样,要看现在的孩子们是怎么认知了。 

第五张中景对中景,俯拍对平视。对于农村喜宴的表达,画面观点是较为一致的。1884年喜宴多半是家人来帮忙做。2019年喜宴已经有专业团队操持,菜也从普通肉食提升到海鲜档次。

第六组中景对中景。平视对仰拍。周围环境体现了时代的变化。1984年人们还受限制于经济条件,衣着方面也尽可能正式。2019年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房新装,崭新的服饰和鲜花,述说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七组中景对中景。1984年人们有套新家具就是很幸福的事。床上的被子都是手工做的,房间里摆放的都是新人生活所必须用到的物品,简朴之下透露着幸福。2019年宽大的新房和室外环境已经不是36年前能比的。布满房间的装饰品更多的是烘托气氛,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人们现在对结婚过程的形式感更加的重视了。这已经从结婚过日子提升到了对长久爱情的渴望。

IMG_263

第八组中景对全景,俯拍对平视。1984年新人坐船回回门这是一件大事,嫁出去的女儿回一次娘家不容易,所以尽可能地带了各式礼物体现女婿对娘家的重视。2019年因为交通的方便,随时开私家车就能回家,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回门更多的是一次形式上的,所带的物品都要简单很多。



整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不光是36年时空的对比,也注意到类似场景中不同景别的对比。更做到了细节环境因素的对比,这都是做的比较好的。在图片编辑上也注重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这点是比较清晰的。这也说明了作者进行了足够的思考,这是值得学习的。从这组作品我们可以思考的是怎么去做对比组照,除了时空的基础对比外,还可以有环境的对比、情感的对比、思想的对比,这都是可以去做的。

 

江西省-刘占昆

《鏖战洪水保家园》


这是来自中新社江西分社记者老师的新闻性纪实作品。选题是大事件,切口则是2020年江西遭遇洪水灾害抢险的故事。


 第一张航拍俯拍大全景。黄色的水面将房屋覆盖,一个个房屋浸泡在水中,让画面极具冲击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


 第二张航拍大全景。黄色水面和青绿色水面形成巨大反差。中间的堤防是阻挡洪水入侵的关键。水面颜色赋予了画面冲击力,但是构图稍平,作者居中水平拍摄应该一方面是现场环境因素,一方面是让水面形成对立冲突感。可以考虑用对角线构图去呈现,或者如同之前的垂直俯拍来呈现。

IMG_266

 第三张仰拍中景。通过拍摄战士扛沙包的细节动作,来呈现抗洪的艰难。人物肤色略偏红,可能是真实被太阳暴晒所致。三人构成了一个三角塔式构图,也是较好的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感。

IMG_267

 第四张全景俯拍。右侧黄金分割点上,一栋房屋侧倾倒入水中。配合损毁的路面,说明了洪水的残酷性。

IMG_268

 第五张全景。夕阳西下,村庄浸泡在洪水之中,画面下方中间一个人正向着太阳方向,这是很好的寓意。


 第六张中景。医护人员正在给武警战士消毒伤口,从手臂的盐渍和晒伤可以感受到抗洪坚守的不易。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是为了防止盐渍和晒伤的。

 第七张特写。战士脸上滴落汗珠的瞬间定格,辅助了整组画面的情绪。

IMG_271

 第八张中景。在毛坯房中,武警战士席地而卧抓紧时间休息,他们还将迎来下一场战斗。很多的战士年龄并不大,他们还是父母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实际切中了每个观看者的内心。

IMG_272

 第九张俯拍全景。深夜里,面对上涨的洪水,武警战士正在挑灯夜战加紧加高加固堤防。这张照片的现场感是很强的,可以考虑用慢门增加环境光线,捕捉人物动态感。

IMG_273

 第十张俯拍全景。黄色洪水充斥了画面,将人类的栖息地占据。

 

这组作品具有很强的新闻纪实性。景别上从全景、中景、全景、近景、特写、中景、全景,进行变化处理,保证了视觉观看性。从单张画面上既有图1、2、4、7、9这种瞬间的纪录,也有图5、6、8这种补充式的描述。整体而言这组片子交待得很全面。不足之处在于图片的编排和题目呼应上。图片编排上,图1、2两张全景放在一起有点重复。图片题目上虽然鏖战洪水的感觉图片能显露出来,但是保的结果并不理想。这组图片编辑叙事可以调整的。目前图10是洪水漫堤侵入居民区,这是没保住的结果,不是保住的结果。所以图10要么换个位置,要么换张图片。从整体图片来看,保卫家园的后续感,居民和军人的情感互动不够。作品聚焦在保卫的过程,而没有结果。建议图片顺序调整为10、4、1、3、6、7、8、9、5、2。要补充说明下,有不少作者反馈上传图片时顺序有错,导致最终呈现结果不理想。这点我也希望看到作者原本的作品,这样才更容易理解图片的表达。

 

解放军-穆可双

《特战尖兵征战高原》


这是一组军旅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历届国展中军旅题材都是不可缺少的作品,这组作品选择了高原练兵为切入点进行呈现。

IMG_274

 第一张仰拍全景。蓝色天空背景下,战士从高空悬索而下,这是非常危险的训练。人物处在画面的中心,在蓝色背景映衬下,视觉焦点集中。左侧暗部略黑缺乏细节。

 第二张特写。这是一张特写肖像,很好的捕捉到战士练习时的热血男儿之情。白色牙齿和黝黑的面庞形成巨大反差。呐喊的瞬间,脸部面向阳光后呈现的质感都较好地映衬了军人的特质。

 第三张远景逆光。逆光的勾勒感是很好的,逆光下烟尘也如同战斗场景一般。人物腾空而起的瞬间,以及所有人物头部形成的线条波浪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地面和上半部分的比例还可以调整下。要么天空略少,要么地面再少点。 

第四张全景。画面中奔跑队列呈现反7字形,烟尘凸显了队伍奔跑的感觉,地面的荒芜呈现高原地貌特征。不足之处在于队伍的动感不足。从实际情况考虑,战争中这种队列,包括这种队列密度是不太对的。为了防触雷或者突发事件,人员之间的间隔应有一定距离。这里可以考虑队伍更松散,拉出S形或者更大的曲线感。而且灰尘扬起容易暴露目标,也未必是正确的行为。

IMG_278

 第五张近景。8位特战队员一字排开,呈对角线布局在画面中。画面背景高原地貌特征明显。人物动态和表情都比较生动。问题在于摆的痕迹略重。面对阳光不带防护镜,并排突击训练,画面是好看,真实用途何在?

IMG_279

 第六张中景。特战队员匍匐地面前行,地面的砂砾说明训练的艰难,这是比较增彩的。

IMG_280

 第七张逆光全景。人物逆光下的动态感较好,就是黑白分布稍显均衡,重点感不足。

IMG_281

 第八张中景。镜头快速变焦拍摄,产生画面的辐射感。这张和前面的表达技巧是有冲突的,关键要看叙述的目的。

 第九张中景。尘土风暴中,战士们正在各自防护避尘。图片将高原训练环境的艰苦凸显了出来。

 

整组作品从9个不同场景展示了特战尖兵征战高原的细节场景。从表达上,使用了不同的景别、顺光逆光进行呈现。画面构图上也很讲究。不足之处在于画面之间的关联感不强,整体性不够,虽然有训练科目和场景上的关联,但是整体看有些各自为战的感觉。部分图片存在摆拍的可能,略显过。图9的目的性不强。从单张照片来看反倒比组照更具说服力。

军旅题材实际并不好拍,拍深入了容易涉密,拍浅了又停留在表面,拍来拍去总是那些。如何深化表达,包括寻找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也是关键。军旅题材实际应该是最能出片的题材,战士的热血和奉献是最好的创作土壤。


解放军-穆瑞林

《夜训》

上一次我们赏析了高原特战训练。这组作品则从夜间训练进行呈现。从拍摄难度上夜间明显是难处理的。

第一张中景。夜幕下,远端的车灯照亮了人影,地面光影向左倾增加画面的纵深空间感。在光线照射下地面呈现出户外土地的不平整感,增加了野外的气氛。因为环境光过于弱,所以人物形态只能隐约看清,稍微有些影响画面的表达。

第二张全景。茫茫星空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说明了夜间的状态。地面坦克的红色灯光点亮了夜空。特别是坦克灯在地面覆盖出红色光影,这是比较有特点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辆坦克没亮灯,感觉驻地坦克队是在夜间休整,有扎帐篷的影子。

第三张中景。傍晚在灯光的映射下,战士正在进行队列训练。三根拉线在黑暗中显得明亮,增加了队列的纵深整齐感。不足之处在于,前面2张是特战队和坦克兵的训练,到这里的一张仪仗队,画面表达有些弱。

IMG_259

第四张全景。同第二张的夜空有些类似。只是装甲车的空间感不同,那张是远景拍装甲车坦克,这张是近景拍装甲车。在远处灯光的照射下坦克质感较好。不足之处是中间装甲车后面的光线有些异常,应该是慢门引起的。

IMG_260

第五张中景。夜间的射击训练,通过慢门将射击训练的运动感营造出来,特别是红色激光线的变化,比较有吸引力。不足之处在于上半部分曝光有些过亮。

第六张中景。这张的人影勾勒是比较到位的,特别是人物动作和枪械,以及周边野外环境都比较好。第一张太偏艺术化,而这张的信息传递要好很多。

第七张全景。傍晚的霞光中战士们正在进行夜间训练。这张作品应该是最接近实战训练的拍摄,人物站位并不集中,而是各自散开。主题人物在右侧黄金分割点。正好被天空的亮光衬托。朝下的绿色光影正好连接了3个战士,具有一定的指引性。左侧两条激光目的性不强,所幸不影响画面。

第八张全景。左右两侧人物的运动感较好,画面光线焦点在中部亮光处。整体蓝色调光线有些奇怪,可能是现场建筑光问题。

IMG_264

第九张全景。夜景中火光和枪口火焰感都比较好,人物站位和动作形态也经过了设计,很好的融入到了画面环境中。向左升腾的烟气正好补充了左上角暗部的细节。

 

整组作品从部队的夜间训练入手,包含了步兵训练、队列训练、机械化训练等多个方面。部分画面的现场感很到位。从瞬间纪录的角度凸显了战士训练的艰辛和不易。对于这类型的军旅题材,常规摄影人是很难接触到的。我们实际可以从这类题材中借鉴一些拍摄手法,比如夜间运动感、夜间人物站位和逆光使用,包括激光照明这种线条感,也是可以借鉴的。

对于日常能接触到的夜间题材,我们应该多维度的去思考,如何利用光线改变我们眼前的景物,并通过光影去阐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整个视觉艺术其实是光线的艺术。自然光、人造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特别是人造光更应该服务于我们的拍摄。作品不足之处在于选片上,仪仗队那张有些弱,同整体不合。编辑上,步兵和装甲是两个序列,目前照片没有形成整体感,有些割裂。还有场景中有些感觉摆过了,不真实。



解放军-王传顺

《鏖战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疫情防控阻击战影像记》


这组作品以抗疫为大主题,以军队支援为小切口,并且用多个场景去纪录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IMG_265

第一张全景。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和ICU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将情感迅速带入到那个紧急时刻。肃穆的环境,蓝衣非常鲜亮护卫着那粉色,这是很巧妙的色彩搭配。

IMG_266

第二张特写。戴白色乳胶手套医护人员的手托起戴心电监护仪指套患者的手,表达一种医患关系。焦点在患者手部,皲裂的手部细节特征说明了一切,患者用力抓着医护的手的手指则诉说了对生命的向往。这是一张无声的画面,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瞬间。

IMG_267

第三张中景。依旧是ICU的抢救场景,手术服上的字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右一护士身体往后倾,右二护士的手搂住了她的腰。可能是右一护士有些晕。这个细节是画面的亮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传递。

第四张近景。两名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检查。远端的监护仪器显示正常,而前部患者的手动作也比较自然。左二护士的护目镜没有被水汽遮挡,这点既是好的地方,又略显不自然。

IMG_269

第五张俯拍全景。这是患者转运的场景,阳光将画面以对角线构图划分,现场的气氛非常真实,没有过多等待患者下车交接就被医护人员接走进入医院了。两位拿着相机和运动相机的新闻人员是画面的冲突点,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

IMG_270

第六张中景人物。部队医疗队抵达天河机场。从队列的行进可以看出他们行色匆匆。而右侧起飞的大飞机更是说明疫情的紧张刻不容缓,这是画面的亮点。天空的灰色调也正好辅助了情绪的酝酿。

IMG_271

第七张全景室内。组照进入尾声,画面的颜色也开始偏向明亮,左侧两个虚幻的医护人员影子依旧突出了画面的紧张感。画面中各类医疗设备井井有条,这点比较难得。

IMG_272

第八张中景。虽然前景人物只有背影,从动作可以看出是准备出院的患者。画面焦点透过患者背影聚焦在左侧三位医护人员身上,敬军礼说明了其军人的身份,这点正好扣题。而相对告别则说明了出院和胜利的结果。


整组作品较为完整的纪录了军队驰援湖北医疗队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影像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从图片景别来说,全景、特写、中景、近景、全景、组合景别、全景、组合景别。这是非常有思考的在选片。从图像叙述上看,从ICU开始、生命希望、救治、转院、增援、救治、出院,是一个完整叙述过程,并且有情节上的起伏变化。特别是特写的运用和处理上,第2张、第8张,正好抓住了读者的视觉点。整组作品从情感呈现上也比较到位,既考虑到患者的隐私,通过背影、手等细节进行了阐述,又通过医护人员身上的衣服上的文字、细小动作进行了呈现。应该说是将这个故事讲透了,也呼应了标题的叙述。对于这组作品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这种对故事的把控力和对图片的编辑思维。这样呈现出来的内容才具备可读性,才有更好的价值情感传递。


辽宁省-王娟

《超级工程乌东德水电站建设》

 

乌东德水电站是我国的又一座特大型水电站项目,历时多年筹备,2021年进入有水调试阶段。这个体裁在这个时间点切入是非常准确的。


IMG_273

第一张中景机房。画面主题是发电机转子,标语直接说明了问题。这是比较醒目的,构图呈圆形。人物小和转子大形成了反差对比。

第二张俯拍全景。这张画面的透视感很好,半弧形的构图,且包含了纵深透视感。泄洪水孔喷射的水流交叉形成呼应。亮点在从右下角纵深向左的绳梯下方的两个带安全帽的人,说明了工作的艰难险重。

第三张全景。向下压的透视拍法,很好的呈现出大坝的施工结构,远景建筑的小体量说明了大坝整体的大空间。不足之处在于透视压缩太厉害,大坝雄伟的一面没有体现出来。


IMG_276

第四张中景。这张是大坝施工的局部,镜头没有畸变,场景中建筑结构的形式感很好的说明了大坝建设的复杂程度。左侧斜向的结构和右侧偏水平的结构形成对比。


IMG_277

第五张中景。对角重复构图,很好的增加了画面的穿透感。斜向下的工作面说明了作业难度。


IMG_278

第六张中景。复杂的建筑结构场景,说明了工程体量的巨大。


IMG_279

第七张全景俯拍。如同城市上空一般的建筑群,人显得渺小无比。


IMG_280

第八张全景。一条水平结构线将大坝分成两个部分,施工人员聚焦在分割线上,比较好的点缀了画面。同时巍峨的大坝也凸显了高难度的施工。


IMG_281

第九张中景。弧形的顶面和纵向排列的钢筋形成对比。人物散落其中帽子形成视觉跳跃点。右侧灯光补充了画面的信息,也增加了洞内的光影。

第十张全景俯拍。框式构图将两个转子井包裹住,在巨大的工程器械面前人显得更加渺小。

 

整组作品全景式的纪录了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全过程。作者在拍摄和选片的时候特意从大场景出发,通过广角、构图、空间压缩的方式进行呈现,较好的利用了建筑自身线条结构的形式感进行呈现。作者选用了圆形、弧形、纵向、横向、斜向等多个角度、构成方式,增加场景表达的多样性。这在组照中是比较注意。除了水平拍摄以外,也比较注意各种角度的俯拍透视。不足之处在于画面大场景太多,特写没有,整体的情感表达略弱。是很好的呈现了超级工程的感觉,但是对建筑工人的辛劳没有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考虑2个方面,一是如何从多样的角度呈现水电站的宏大,这是比较急的,因为水电站开始蓄水以后,就很难用低视角去拍摄。其次从航拍角度如何呈现水电站也是一个问题,常规角度都拍过的情况下,再怎么拍真的要思考。第三就是从建设工人的视角去呈现,既讲水电站的建设故事,又讲水电人的心路历程。打动我们的更多是人文精神,伟大工程只是一个佐证。

 

一直以来我在强调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大全景等景别的问题,这一方面是从叙述角度出发,更是从审美观看角度出发。我们在编辑图片的时候不光要注意读图顺序的节奏,还要考虑最终呈现的节奏问题。这组图片是放在一个展板平面上,还是独立呈现,还是在一个网络媒体上,这都是有区别的。在平面空间上同时呈现,我们要注意视觉焦点和主图问题。在连续观看的媒介上,我们要注意先后顺序的视觉感受问题。这些都是作者在拍摄制作后期要考虑的。

 

(编辑:吴为)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吴为
Q Q:   195303763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