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2020年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主任李舸在第二阶段评选预备会对评选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反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评选导向;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尚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摄影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之我融入人民大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三是强化专业意识和学术标准,建言献策完善评选机制,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和专业品质来引领时代的发展,需要评委深入思考和把握。四是秉承公平公正,严肃评选纪律,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氛围,评出的作品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说,全国影展评选是我国摄影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摄影界出人才、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专业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希望本届全国影展评选不辜负全国摄影人的期待,给历史一份合格和精彩的答卷。
辽宁省-王旭
《T台·Time》
整个组照以T台time为题,本身time的含义就不仅仅是时间,这组照片没有聚焦时装秀的高光时刻和通常大家看到的聚光灯下的T台,而且采用黑白组照,弱化耀眼灯光和华丽色差,让目光更聚焦到作者想让大家关注到的主题上。作者更多的呈现的是T台外的时间,一个人们的众生百态,为了谋生、为了未来的时间。这组照片在大时尚的主题下,选择了不被关注的小切口,来讲述T台人的故事。
第一张中景。画面焦点在右侧抱着玩偶的孩子,整个画面左侧的热闹和右侧静静等待的孩子形成视觉反差。要思考的是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在T台秀场的角落,她的父母在哪里,她紧抱的动作显示了孤独和无助感。
第二张中景俯拍,作者镜头对准地面。一方面通过远处的灯光形成光影的纵深空间感。另一方面通过人的腿将画面的焦点向下延展。视觉焦点在偏右下的两双高跟鞋上。这在说明后台模特并非时刻穿着高跟鞋,他们也需要休息双脚。
第三张全景。画面焦点在左侧正在补妆的模特。在T台的幕后,模特们正在化妆,一束照明灯的光线不够,工作人员正在用手机给模特补光。这说明了后台的简陋,也说明了模特在后台也要做着准备工作而没有休息。左侧台阶上还坐着一些人正在刷手机,比较吸引人的是下方这位手撑脸的女子,表情显得很无助,这是画面情绪的引导点。
第四张中景。匆匆闯入画面的人物增加了画面的紧张感。而坐着的三位女性,刷手机休憩则说明了人物寻求休息和放松的状态。这在暗指模特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同时狭小局促的空间也说明在光鲜亮丽舞台的背后,其实并非我们认知的那么美好。
第五张特写。通过镜框形成框式构图,真实的人物拍成虚幻,而镜框中的模特美丽动人却不是真人。这也是在诉说我们看到的并非真实的。所有美丽的背后都需要足够的付出。
第六张中景。画面焦点在门框里正在做头发的模特身上,但引申焦点在门外残缺的模特身上。这是一种暗喻的空间对比。画面左侧离去的女性也暗指了落幕后的离开。
第七张俯拍特写。脚部和鞋子在画面中形成对角线。白色的地面将深色足部衬托出来,突出了足部轻微变形的特征。这在说明模特的职业伤害和艰辛,这是很细心观察才发现的细节。
第八张中景。黑色的舞台下方和亮色T台形成对比。台下1个观众和台上模特形成对比。台下观众并未看着模特则将画面情绪的落寞提升。这是在诉说T台并非众人关注,可能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第九张全景。站立的模特形成重复构图。蒙住模特上半部分,一方面是为了让画面聚焦到模特的足部,跟前面对应。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蒙住的纱布产生关联想象,比如我们记住了T台并记不住每个模特,我们只看见了光鲜亮丽,却看不见幕后的艰辛。
这是一组具有思考深度的纪实作品。黑白影调的处理较好地突出了画面的主题,辅助了视线聚焦。如果是彩色作品很容易被纷繁的颜色和灯光所引导。作品以T台为主题,着重通过模特的足部,结合时空关系来讲故事,呈现T台那些常人没有关注的时间片段。这是非常巧妙的一种方式。作品也比较注重景别的变化,几个特写非常清晰的说明了要表达的目的。而图1、3、4、8、9则很好的引发了思考。作品题目将中式理解和英文单词进行互动,这也是比较好的做法。
辽宁省-王旭
《画·话》
这又是一组偏艺术风格的纪实作品。虽然画面的构图和形式非常的简单,但第一眼呈现的视觉效果却完全不同于普通纪实作品。带着思考我们一同分析。
第一张,窗外的光照射进来,在内壁留下光影。外面的暖阳和白雪说明了是寒冬。
第二张,大雪化去,竹林露出绿色,显露出生机。
第三张,绿色的竹叶深入窗内,虚幻的影子代表着生长。画面右下方隐约的墙壁跟窗外的绿色相互呼应。
第四张窗口变化,一方面是让画面形成变化,不至于一成不变。其次室内光线也在加亮。窗外的景物绿色黄色参半,表示向秋天过渡。
第五张,窗口内部光线变得更亮,但是窗外的景色完全进入秋季。
第六张,窗外呈现深秋的景色,光线也从最开始的右下角,转移到左下角。
第七张,在灰调的深秋后,开始逐步转向冬天,虽然画面窗口下半部分是绿色,但是树枝的凋零说明了真实的季节,这里其实是在做一个情绪表达的起伏。
第八张,冬天的景色,作品到这里做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第九张,绿色植物、干枯树木、建筑,以及室内的光影。这是在做一个延展,暗喻人类同自然的相互影响。
第十张,近景枯黄植物和远处绿色树木对比,右侧建筑的出现寓意人类干预。而枯萎靠近画框是眼前的屏障。
这组作品构图简单,空间变化不大,实际场景变化也不大。很容易让人陷入思维误区,这到底在讲什么。但实际这组片子亮点非常明显,那就是思想呈现。标题《画·话》首先就非常让人思考。其一《画·话》外在形式像画框里的一幅幅画,同时暗指画画,意图说明这是一组绘画思维的作品。其二“话”暗指变化,从图片中冬天再轮回到冬天,这是一种变化,还有人类给环境带来的变化。其三这组作品呈现的是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试图通过无声的话来阐述作者对自然更迭的认知,更想说出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变。整组作品隐含表达较重,并不容易理解。但是图片内在逻辑联系还是存在的。在窗户这个基本外框下,框里和框外都是画的一部分,不光要注意差异化的表达,更要注意思想的传递。目前看这幅作品思想传递上偏单一,还有很多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标题呈现出来。
内蒙古自治区-李景伟
《冰天雪地建大桥》
这组作品以中国建设为呈现点,选取了桥梁建设为方向进行呈现。并且关注到北方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桥梁建设,这就避免了跟南方桥梁建设雷同的可能。
第一张中景。桥梁结构的斜向透视正好处在对角线上,左侧人物位于黄金分割线焦点。蓝色调的天空河水映衬了穿救生衣的人。水面漂浮的冰雪说明了冬季的天气。天空中还有一道飞机掠过的痕迹。
第二张全景。三分法构图,远处桥梁施工正处在分割线上。太阳将天空和下方地面水面渲染成红色。这张作品本身没问题,但是放在整组照片中色彩有些太红火,整体感觉并不是太好。
第三张中景。同样是三分法构图,从上方垂下来的挂钩和工作平台以及人物呈倒T型构图。水中的浮冰和水面形成了反差呼应。
第四张全景俯拍。斜对角的构图,画面焦点在右侧起重吊机上。冰雪水面将环境衬托。
第五张全景。三分法构图,其中吊机居于画面中间,与右上角和左中桥梁施工架构相互呼应。蓝色天空映衬地面的冰雪。
第六张中景。三分法画面,夹杂斜向透视。人物和下垂的机器形成三角呼应,太阳的光芒从机器的下部透出,形成星芒。人物的动作感也是比较好的。天空中斜穿而过的飞机气痕增加了画面的信息。
第七张近景。三个人物在画面中形成错落关系。向远处纵深的铁结构,增加了透视感。在前面基本是全景的情况下,这里来张近景,比较好的突出了建桥工人。
第八张全景。太阳从桥梁的左侧透出,人物则跟桥梁以及太阳形成呼应。这张照片左部略显重。图片左上角的白线比较巧妙。
整组作品将视角集中在冬季冰雪覆盖下的大桥建设。比较好的是,注重了景别的变化,注重了桥梁建设过程中不同的角度。也有特写。整体跟题目的呼应度比较好,也寻找了比较难拍摄的时间段,这都是加分项。不足之处在于画面整体变化较为单一,缺乏主打的图片。其次特写偏弱,特别是关于建桥工人的表现偏弱,整体还停留在大风光、大建设的角度。其三冰天雪地建大桥的困难感不足。针对这种照片,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一拍了之,也不能只是等着天气好的时候,去拍光影效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建桥的过程和难点。光影只能让画面好看,但是打动不了人的内心,只有具备情感的故事、场景,展示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才是真正打动人的。
内蒙古自治区-王凤展
《地铁女工》
这是一组聚焦工程建设题材的纪实作品,切入点选在了地铁建设,特别是地铁建设中的女工人身上。作品从女性能顶半边天的角度来阐述在建筑工程这个行业中依旧有女性的身影。
第一张全景。主体人物处在画面的正中间,背景是圆形隧道孔洞。孔洞的黑色衬托了人物的高光部分,将其凸显出来。人物神态和动作自然抓拍感较好。为了突出人物的姿态垂直感,画面水平线略向左倾,这点处理是比较细微的变化。左侧标语呼应了下方的工作环境。
第二张全景。上方横梁和下方台阶夹合形成对角线视觉空间。人物处在视觉线上,正好被一束光线照亮。这束光的烘托是非常到位的。在狭小空间里女人只有弯腰才能通过,人物的动作也是非常好。
第三张中景。人物在画面中成正三角形态,两侧透视纵深的建筑材料则成倒三角形,两者交错呼应,颜色也较为单调。跟上部的建筑内结构形成对比。右侧射入的光线照射在人物的右肩膀和头盔上,这点比较好。头盔内人脸上半部分的光线是亮点,这应该是光线透过头盔产生的。
第四张全景。画面借用了水的镜面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对称框式构图纵深感。主体人物处于画面偏右一点,人物女性特征比较明显,不足之处在于动作不明确,影响了表达。远处框架上正在施工的工人增加了画面的表达点。
第五张中景。光阴的分界线成为画面构图方式。人物处在右侧亮区,跟左侧形成对比。人物服装、动作、表情都捕捉的很到位。不足之处在于环境太暗以后,缺乏了环境信息。
第六张中景。主体人物呈前2后3排列。四周人物均未露出脸部,突出了中间的女性工人。画面的建设现场感比较强这是优点,不足之处在于整体光线较弱,女性工人脸部和动作不明显。左侧3名工人旁观感觉不太好。
第七张全景仰拍。向远方纵深感构图和仰拍视角突出了人物的高大。人物的服饰说明了女性特征。人物姿态和动作配合整体环境应该是在刷地面。
第八张中景。房屋应该是女工人的居所,简陋的墙面和较为杂乱的物品说明了居住环境。墙壁上悬挂的画像表达了工人们追求美丽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裸露的电线以及取暖器有一定火灾隐患,这是要注意的信息点。
第九张近景仰拍。灰色吊车驾驶舱和红色钢架结构形成对比,主体人物虽然在驾驶舱内,被模糊的玻璃包裹,但这个场景较为真实,黄色头盔和橙色安全服突出了人物的身份。左下角取暖器说明了气候冷。
第十张中景。斜对角构图,人物处在黄金分割线。前景深色建筑材料和背景形成空间感,将人物主体突出出来。比较好的是光影将人物的帽子打亮,衬托了人物的脸部。
整组作品比较好的聚焦到建筑女工,特别是作者对于光影的把握比较到位,第2、3、5、9、10张都很好的利用了光影去营造氛围,渲染主体人物,这种观察和捕捉是很敏锐的。其次作者对环境的选择也比较细致,有地下空间、有地面、有厂房内、有居住房内、有吊车驾驶舱等,从各个角度和场景去展现了女工人的工作状态。不足之处在于对细节展现还不太够,面对这样复杂空间的环境,单纯靠全景和中景去突出人物,还是不够的。
我们不单是关注建筑女工特别是地铁建设女工的现状,我们更应该突出她们在职业过程中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对于纪实摄影,瞬间的纪录抓拍是基本动作,但是我们对于拍摄什么样的瞬间是可以有个人选择的,我们如何通过情感认同,进行更具情感化的表达就尤为重要。单纯的光影和环境可以吸引人,但是无法打动人。
青海省-李善元
《兔狲育幼记》
兔狲是食肉目、猫科、兔狲属的动物。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跟前面纪录冠斑犀鸟同样属于动物生态类题材。不同在于兔狲是近年来比较网红的一个物种,赢得了不少粉丝的关注。
第一张近景。照片以主角为出发点,将其基本形态特征展现出来。这是兔狲捕食的场景,因为和家猫相似所以动作也相似,让观众产生熟悉感。捕食严肃的表情和其可爱的状态形成对比。
第二张近景。抓拍兔狲回头的那一刻,这个表情更像一位勇士的回眸。
第三张全景。兔狲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近景兔狲和兔狲背部还有远景的弧线形成呼应。
第四张中景。叼住草原鼠的兔狲展示了其掠食者的一面,犀利的眼神让我们看见兔狲可爱之外的另一面。
第五张全景。四只兔狲在草地上玩耍。左右两只小兔狲跳起来的瞬间被捕捉到,一只小兔狲的头部从大兔狲身子旁探出来,这是比较趣味的造型。
第六张中景。大兔狲做扑出去的姿势,三只小兔狲齐齐回头看向它,这个画面感是比较好的。其腿部黄土的痕迹也说明了自然生存的状态。
第七张中景。大兔狲在一旁守护观察有没有危险和猎物,小兔狲则靠在旁边土堆站立玩耍。
第八张中景。雪地中,兔狲盯住了猎物,正在做捕食前靠近的动作。
这组生态作品比较好的呈现了兔狲的生活状态,对于题目所提到的养育幼崽也用了图5、6、7来做呈现。整组图片虽然关注了景别、角度、场景的变化。但实际看来还是较为单一,养育的状态也不是很明显。整个拍摄过程应该并不长。从兔狲的状态来说,虽然拍的很到位,但是缺乏更加戏剧化的场景,也无法更好的打动读者。拍摄动物,特别是野生状态的保护动物确实不容易,这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碰运气才能捕捉到好画面的。但是难度不是理由,更是我们思考如何拍好的动力。
山东省-韩福田
《俺的村庄变了样》
这组片子关注乡村,用时空对比的方式,直观的阐述了农村翻天覆地的改变。
第一张近景对全景。左侧驴子是当时农家的壮劳力,担负的拖粮犁地的重任。而今农用器械已经普及,机械化作业已经是大趋势。
第二张中景对近景。原来的茅房能遮风避雨就算合格,多半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今农户对卫生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家各户自家的厕所已经是标配。更多家庭开始用上了马桶。这是卫生意识的提升,更是时代的进步。
第三张中景对中景。原来二八自行车就是家庭富余的象征,更别提电瓶车了,停放的位置也毫不讲究。而今很多农家都购置了小轿车,车辆停放的位置也更讲究,条件好的家庭车库里还贴上了瓷砖。
第四张中景对中景。破旧的墙边放着收纳的布鞋和搪瓷盆。落光树叶的枯枝用倒影在墙面上画出自己的痕迹。而今的院落里墙壁贴上了美观的瓷砖,家里装上了空调和卫星电视锅。种的植物说明了生活情趣的提升。洗涤也不再是一个盆,而是每个盆都有自己的用途。
第五张中景对中景。老人穿的老棉袄和雷锋帽是当年的标配,土坯房也是当年的好房子。而今保暖衬衣、毛衣早已走入农户家中,房屋也有了塑钢窗这些时髦的工艺。
第六张全景对全景。泥泞道路上的坑洼述说着,这是村里必经的道路。而今水泥路上的轮胎痕迹,说明幸福已经通往家家户户。
第七张全景对全景。原来加固房屋就是泥土搅合上稻草粉刷在土砖墙上。过不了几年就要重新粉上一遍。而今红砖房已经成了标配,院子也都重新砌起,又安全又美观。
第八张中景对近景。原来的厨房更简陋,卫生更是没法谈的事情。而今的厨房告别了柴火用上了天燃气,更有抽油烟机助阵,白色的瓷砖显得格外干净。自来水也通到了每户。这都是环境卫生的改变。
第九张近景对中景。原来狭小土坯墙和布帘是挡不住寒冬的,而今宽敞的房间里不光装上了暖气片,更贴了照片进行装饰。
第十张全景对中景。原来家里的大门屋顶颤颤巍巍还长满了杂草,土墙坯也显得破烂不堪。而今高大的门楼,两旁贴着对联,诉说着幸福生活。
这组作品非常直观的呈现了农村的变化。从耕田工具、农厕、交通工具、院落、着装、道路、修房子、厨房、室内、大门,这十个场景进行表现。选点是非常合理的,也最直观的呈现了农村的变化。在拍摄上,尽量按照对比的方式来呈现,这也是很直截了当的。从纪录角度而言没有什么问题。从表达而言,稍显太直接了一些,这种拍摄方式包括角度和构图都显得不讲究,也没能阐述更多的信息。除了说明农村变样以外,很难再得到更多的触动。这是比较值得思考的。从画面处理上,老照片应该是彩色转单色,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新旧变化,但实际场景并没能完全做到,比如图3、6的老场景应该是近些年拍的。
现在的纪实作品,存在为了纪实而纪实,更多的还停留在基础的新闻拍摄上。这对于通过纪实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纪实摄影地位而言是不够的。纪实应该有更深的探索,我们应该提出问题,通过纪实来解答、或者用纪实来说明,更或者用纪实来监督,最终推动时代的发展前行。这样的纪实摄影才有地位,才有不断发展的可能。
山东省-李晋
《零接触》
这是一组关注人们生活状态变化的纪录作品。以零接触为题来阐述疫情时期人们新的沟通交流方式。
第一张中景。对称构图,通过镜面呈现出人物的自我对话,但本质还是一个人。通过广角呈现场景环境,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工作。画面焦点在左侧人物,收银台和二维码是第二个信息点。上方的试衣间标识则说明了这是服装店。
第二张中景。右侧人物呈三角和T型构图。单脚站立和手上拿的足球说明了其职业特征。周边环境说了是在家庭室内。右侧拿手机的人则起到了补充画面的作用。手机拍照这个动作和零接触的联系有点弱,手机中的画面应该是在拍,而不是直播。
第三张中景。画面焦点在右侧人物的头部和手部。补光灯很好地烘托了环境,并将主体勾勒。周围环境略暗,但依旧可以看出整体书香文化的氛围。人物品茶的动作和细节稍显夸张,这也是应对网络文化的需求。面前三个手机分别是直播和音乐伴奏,也说明了网络时代,人并不用相见就可以交流。
第四张中景,暗藏三角形构图,视觉焦点在画面上方的直播手机和圆形灯形成的区域,右侧绘画的人物是视觉延伸点,绘画工作的环境氛围说明了人物正在进行绘画过程直播。
第五张全景。对角透视构图,视觉焦点在画面左侧人物,拿手机的姿势似乎在直播,实际看手机屏幕是在拍照。拍照者和被拍对象之间有足够的间距,这点暗合零接触。远景人物虚化可能是工作人员在代为祭扫。这也许是网络祭扫的场景。
第六张特写。对称式构图,两侧人物分居于手机两侧,其视线都看向手机。人物动作、表情都非常合适。可以理解两人隔着手机在接触。
第七张全景。暗藏对角构图,左侧前景是签约席,右侧是网络直播人员设备,大屏上是项目投资协议书和分会场。这说明了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不用见面就完成项目签署的重大事项。
第八张全景。向右的透视构图,蓝色的教室座椅空荡整齐排列。教师独自在黑板前用多媒体授课,课程通过网络直播传给学生。不足之处在于左侧有个板凳没有放拢。
第九张近景。三分法构图,两侧的手机和主体人物等分。前景手机屏幕清晰说明网络直播。远景人物虚化,结合环境衬托手机主体。
第十张全景。主体人物居于画面右侧,动作姿态说明在直播。周围环境说明是在服装店。
整组作品比较好的围绕零接触这个话题,阐述了疫情时期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画面着重围绕手机、互联网直播这个切入点进行呈现。选择了服装店、会场、教室、居家环境等进行表达。也注重了职业环境的变化,包含了服装销售、童书博主、教师、艺术达人、运动达人、商务谈判、殡葬服务等多个行业,这点是整组画面做的比较好的。从实际表达而言,图片和题目的一致性较好,稍显不足的是“零接触”这个概念,图片2、6还是有接触的可能的。另外就是作者试图用网络直播这个概念来阐述零接触的生活方式,但是图2、5、6并不是在直播状态。再就是画面的景别变化有些不够,内在的逻辑性不强,没有一个递进叙述关系,画面整体表达力比较平均。对于这组照片,想到并执行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们需要从中总结,下一阶段对于“零接触”的概念,我们如何去延展,是否生活工作中有更多的零接触的场景和路径。比如:电商的后台、物流的传递、电话咨询服务、微商售货、团购等等,我们这其实只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还有更多的文章和题材可以延伸。
山东省-钱捍
《面对——抗疫生活影像日记》
这是一组从日常生活出发的抗疫影像日记,作者在标题的处理上比较巧妙,用的是一个问句式样。面对疫情,我们的生活该如何应对,带着问题我们开始读图。
第一张全景。水平对称式构图。通过水面的倒影增加画面的运动感,人物戴着的口罩说明了这是疫情期间,人们在运动的同时依旧注意个人防护。远处的运动场和天空颜色略显灰暗,这点是为了呼应抗疫生活。
第二张近景。在理发店、孩子和大人都在理发,而所有的人都戴着口罩。三个口周形成了一个三角呼应。这是一种全民的自我防护意识。画面噪点较大,可能是曝光问题,也可能是画面经过了二次裁切。
第三张中景,百姓在家中练习瑜伽。灰暗的天空可以暗示疫情。但整体抗疫的元素不多。
第四张俯拍全景。道路在画面中勾勒出十字型对称构图。人物和狗正好位于对称轴。虽然这个视角看不到人脸,但是从人影的形态上我们可以分辨似乎是戴了口罩的。环境中再无其他人则说明了大家都在注意生活间距的问题。
第五张全景。这张图片的拍摄技巧非常巧妙。本来普通的夜间省市,在玻璃反射叠加了电视机画面后,立马呈现出城市大屏幕的感觉。电视机画面中正在播放抗疫新闻。这座小山城的夜色也非常映衬抗疫的气氛,路面上几乎看不到人流。
第六张近景。这是一个非常喜悦的怀满,构图虽然不讲究,但是信息表达细看却很丰富。画面中四名人物的表情诉说了这是幸福时刻。画面中心应该是丈夫背着妻子,后面是两位老人捧着鲜花、拿着欢迎回家的牌子。这应该是接医护人员回家的场景。
第七张特写。孩子戴着桔子皮做的口罩,这是戏剧化的抗疫呈现。不足之处在于仅有戏剧化,真实面对抗疫的状态不足。
第八张中景。散点构图,药店应该是最紧跟疫情防控的场所,药店门口贴的所有字条都是跟疫情防控相关的,这是一个最熟悉但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场景。
第九张中景。隔着铁网一群人戴着口罩翘首以盼。前景的黑色虚影突出了画面人物群体如山的感觉。左上角“神奇女侠欢迎回家”的标牌说明这是在等医护人员回家。所有人的表情严肃且充满期望。不足之处在画面左侧的老人和孩子口罩戴的不规范。
第十张特写。这应该是医护人员解除隔离回家的场景,潸然落泪的那一刻充满了感人的情绪表达。不足之处在于画面信息量不够,需要文字辅助解读。
整组作品以面对为提问,以生活日记为切入点进行呈现。随时一组照片,其实内藏两组故事情节,一组是百姓面对抗疫生活发生的变化,另一组是为了守护百姓安康,医护人员冲到一线,然后回家重启生活。这两组画面内在相互交织阐述主题。画面也注意了景别和场景的变换,既有全景表达环境氛围,又有特写诉说情感。这组作品通过抓拍和细节捕捉,最终呈现是比较到位的。不足之处是百姓生活的这一组内在联系较弱,加上图片排序稍显瑕疵,让组照整体信息传递打了折扣。编排顺序可以调整为:5、3、4、8、2、7、9、10、6、1。用更严谨的逻辑理解顺序来讲述故事。
抗击疫情其实是一个纪实摄影的富矿。在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动下,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着改变,这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以拍摄纪录、呈现表达的题材。在这次全国展中,我们看到了多样化的抗疫题材作品,这是非常欣喜并值得每个摄影人学习的。一窝蜂永远难拍出好片子,只有细致、特色才是胜出的法宝。
陕西省-朱宇
《探寻野骆驼》
这组关注野生动物的纪实作品,以寻找为切入点进行呈现,是比较有趣的方式。
第一张全景。两分法构图,交代大环境。下方建筑和车辆,以及轮胎痕迹暗示了探寻的开始。
第二张大全景俯拍。画面以戈壁为表现主题,赤红色和黄灰色相呼应。这是在寻找什么?画面中人类车辙的痕迹纵横交错,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的干预。
第三张中景。沙漠戈壁滩涂上,这疑似一具骆驼的骸骨,已经被风沙侵袭看不清原本的面貌。到这里开始慢慢切入主题。
第四张全景。隔着戈壁草滩,远远的可以看到一群骆驼,这应该是一个家族正在寻找合适的生存地。主角开始上场,前面用了三张交代找寻的过程。
第五张中景。两只奔跑的野骆驼在画面中掀起烟尘。骆驼皮毛上的斑驳和养殖骆驼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张的细节捕捉很到位。
第六张近景。探寻者正在拍摄野骆驼经过以后留下的痕迹。远处的沙漠诉说着野骆驼生存环境的艰辛。
第七张近景。探寻者驾驶车辆跟随野骆驼队的蹄印前行。
第八张全景俯拍。庞大的骆驼在高空中看去只能在沙海中留下一个个小点。眼前是茫茫沙海,它们在寻找着什么呢。
第九张中景。路过罗布泊彭加木通知纪念碑,这里留满了过路人奉上的纪念物,大家在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这幅画面既心酸,又悲哀。我们留着一瓶瓶水又代表着什么,最终这里形成如此景观意味什么,值得思考。
第十张全景。远处沙丘线条交错间,一只野骆驼行走的时候看向镜头。它应该害怕人类,而想远离人类。
这组作品以探寻为出发点,从整个探寻过程入手进行阐述。在最后一张还留下了悬念,野骆驼的未来如何,它们害怕人类的现状,在沙漠中如何生存等等。这都是画面提问式比较好的地方。整组作品有点类似破案和悬疑片,制造悬念吸引人往下继续探寻。这是编辑手法比较好的一种方向。给观看者以足够的思考。虽然整组作品中真实的野骆驼只有4、5、8、10四张,且只有图5看的很清晰,但是并不影响我们的认知理解。作品更多把画面放在找寻这个角度上,是比较合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图1、2和整体色调不太符合。图2的说明性不太强。另外在这张照片背后,我们应该更关注穿越罗布泊和拍摄野生动物,对其生存状态带来的影响,看似拍摄并没有什么,但是因为野生动物的害怕逃避,它们很可能一再退让,最终走向更加恶劣的环境中。这并不是我们拍摄后希望看到的结果。从目前看,最后结束应该落脚在野骆驼种群找到适合的栖息地,会更加有说服力。
(编辑: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