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批评家鲍昆先生谈:必须正视的影像风景 不能回避和忽视的批评视野——影像文化


 

占有兵\摄影


鮑昆:摄影批评家


编者按:在刚召开的文代会重读摄影批评家鮑昆在2005年中国文联文艺论坛上的发言,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这篇写在16年前的发言文章我自己基本完全忘记,刚才接到陕西吴为先生的微信和他在微信中发来的页面翻拍照,才赶快找出书来翻看,确认是我在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观看·再观看》一书中的文章。但是立刻有一种忐忑感,恐惧那么早的文章和今天的现实能否具有“现实性”的关联吗?马上审看,看完把心放下,庆幸自己在飞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没有“胡言乱语”,这个发言文字在今天仍未过时。

在前些日子《财经》杂志“巨浪视线”访谈中,主持人杨浪向我提出批评的问题,我回答说“任何一个前行的文化,批评视角是必须存在的,因为批评同样给出了前行的意义,文化的前行也是在不断批评、反驳、反制、辨析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的,人类历史也都是这样。”批评是人类文明向前行走中不可或缺的声音,是保证人类进步中的安全与和谐等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


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摄影缺少批评,结果导致中国摄影大面积的“犬儒化”,人们拿着相机成为资本和权力的应声虫,在欢天喜地的全民摄影中,丢弃了摄影作为增强我们思考认知这一方向的功能,于是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沽名钓誉了。这是一个可悲的现实,也是一个没有建构批评机制必然的历史结果。所以希望摄影朋友们建立批评与被批评的意识,让我们的爱好与责任建立关联性,让摄影成为一个真正有力量的文化武器。

以上是应吴为先生要求所写的一段文字。


  鮑昆

 2021/12/16



必须正视的影像风景

不能回避和忽视的批评视野——影像文化

鲍昆

从1826年法国军人N.J.尼普斯(N.J.Niepce,1763-1833)拍摄的第一幅照片开始,人类通过物理光学和化学的手段,终于将自古以来转瞬即逝的时光固定并留了下来,从而告别了人类以手工方式描述自然的时代,开始了人类通过机械和药物快速将自然转化为影像的新历史。摄影是纪录和表意的媒介,在此属性上人类建构了新的文化形态。摄影的客观纪实性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品质,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手段;摄影的表意功能,使其从一诞生就全面侵入艺术、商业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比自然语言和传统手工艺术更具感染力的表意媒介。简言之,影像是现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影像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具体说来,以下几个事实支持这一结论:


1,信息的影像化,改写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摄影的出现,使信息具有了真实的形象性,让接受信息的受众获得身在“现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语言无法替代的。从19世纪欧洲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摄影影像揭示战争的进程,到前不久摄影的衍生物电视实时介绍报道纽约911恐怖事件,影像逐渐让时间的叙事退居二位,让我们感到空间在地球时空内是无限的。影像消弭了人类手工时代与世界的距离感,让全人类都能共时地承受幸福的美好和残酷的恐怖。当影像媒介能够全视角和全程地纪录一个自然发生的事件时,该事件也将获得精确的真实纪录,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配合,更使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达到极致。本年度伦敦711事件在信息的传播上就具有这一特点。几乎在恐怖爆炸后的第一时间,爆炸事件的目击者们就将用手机拍摄的现场照片通过互联网博客传遍全世界。这一新的事实表明,影像信息开始摆脱以印刷技术为依托的纸质信息时代,获得更广阔和更快速的传播力量。由于信息的影像化,现代人类的时空观念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宇宙的形象感、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具体性,以及地球村的整体概况,都可以实时具体地进入思维程序,成为感性的思考参照系。影像在物理意义上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从文化和政治等角度上它却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2,影像是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

当影像不能全视角和全程地揭示对象事件的全过程时,影像是营造权力的得力工具。这时的影像是绝对片面的和最好的撒谎工具,也是使用影像者居心叵测的政治诉求手段。无疑,影像在人类视觉感官和现实世界中之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他者”。它是机械的,是被掌握他的人所操控的。它的所谓本体的物理机械性,只是一个骗人的面具,它背后操控它的意识才是真正的影像主人。因此,影像绝对是不客观的,是表意的,是能动的,是人类权利战争对弈的符号。在不均衡的社会中,谁制造和掌握了更多的影像,谁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利。由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完全是一场现代背景下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但强烈的第一世界意识让美国的影像传媒几乎一边倒地用影像展示美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正义形象,遮盖了被侵略一方的一切声音。前苏联和文革结束以前的中国,影像是绝对单向的,一切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左或相悖的影像都是不存在的。这些被过滤的影像参与了政治话语权利的建构,营造了一个平面的、封闭的单一视觉政治环境,是不同于语言的“意象形态”。影像在关键的历史时刻经常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罗马尼亚的那场事变,正是失去控制和获得自由的影像在几天之内将民众的热情激发出来,瞬间导致奇奥塞斯库政权的坍塌。影像在这场变革中让整个罗马尼亚像一个自由的公民大会,实时地展示每分每秒的会议进程,从未真正获得过表决权的罗马尼亚民众通过影像的通道获得参与感和参与权,最后以狂热的全民暴动方式完成这场民主革命。因为,那几天的传媒影像全部都是在展示愤怒和抗争。最近几年发生在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都有影像媒体的这种裹挟作用。


3,影像是现代背景下的商业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

近50年来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为巅峰的时期,同时也是商业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影像是这场文化运动中最为活跃和最为主要的角色,是“文化商业化和商业文化化”的主要手段。在早期它和印刷文明紧密结合,在纸质传媒上对市场交易推波助澜,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现在则是通过更为先进的广告喷绘技术和互联网的传输技术,让各种各样宛如梦境的房地产楼盘和汽车神话,通过铺天盖地的影像广告方式召唤人们的消费欲望,制造消费意识形态的情境。影像参与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全程生产,为消费制造的阶级差别制造距离,同时还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太平盛世幻象。到处都是拿着各种商品的美女影像,甚至美女最终也成为最有价值的商业符号。最近的“超级女声”就是这种生产的典型产品。相信不久,在超女活动PK舞台上赢得胜利的这些女孩子,一定会成为各种各样的商业符号。更会有无数的女孩子,会以这些炫目的影像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人们在影像的海洋中寻找、设计打造自己的符号之路,期望找到等价的符号进行交易。影像就这样包围着我们,控制着我们。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被海市蜃楼般的美好影像彻底屏蔽,商品的交易于是主宰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此时的影像已经完全商业化。影像在文化和商业之间搭建了一条牢固的纽带,让文化和商业完全同质化,不分彼此。


4,影像已成为人类思想叙事表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学作为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思想叙事的主宰手段,今日已经不复存在。文学作为语言的载体和现实生活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距离。因为阅读者只能将文字转换为语言声音,由于阅读者的生理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阅读一定会对文本产生自由阐释的可能。阅读更是一种想象,读者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话语和实在世界的转换联想,重构也就无法避免。摄影影像则直接切近世界空间的真实。在细节的呈现上,摄影影像表现出超凡的能力。摄影在复制时间下的空间之时,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精确的复制原版,于是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直接的逻辑关系。在这一刻,世界与影像合二而一。作为古典视觉艺术的绘画,由于绘画者的主体气质与生理技能的离散性,注定绘画与实在客观之间无法形成一比一的对应真实。于是,文学与绘画都走到了它们历史边界的尽头,注定被这喧嚣的现代世界逼退到后台的角落。19世纪前期出现的摄影术,除开它的纪录功能外,立即被艺术家们发现它是一个绝妙的表意媒介。但早期的摄影术囿于技术的局限,还不能被所有的艺术家广泛地使用,进入20世纪后,摄影术在技术上获得革命性的突破,并衍生出电影技术,进而又在电影的基础上再次衍生出电视技术,于是一个以摄影原理为基石的庞大的影像文化开始形成。目前影像技术已经全面参与到各个门类的艺术实践之中。不谈摄影、电影和电视这些非常靠近摄影本体的艺术形式,即使是戏剧、绘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都不难发现影像的身影和影响。在20世纪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中,影像则直接冲上了前台,成为主要的角色。在后现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摄影艺术中,摄影影像是艺术行动的元素和行动过程的纪录者与终结目的。像近几年颇有影响的行为艺术家马六明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以影像作为呈现和传播的。在纯艺术领域之外的大众性亚艺术活动中,摄影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书法、水墨画和舞蹈等活动规模。摄影的便捷性和完成的效果性都和普通大众的审美能力与意趣高度合拍,成为离退休人员和新兴中产阶级以及都市小资白领的首选文化娱乐方式。人们通过制造影像,来平抑自己的欲望和丰富自己平庸的生活,以满足自己虚幻的成就感。摄影切合时宜地充当了这个历史的角色。大众摄影杂志曾作过一次简单调查,2003年在全国各类传媒上公布的摄影比赛的奖金总计金额就高达2000多万元。这个金字塔尖上的数字下面,是影像这个文化产业带动的上千亿的GDP产值,其实这是资本在背后作祟的一场阴谋。影像如此广泛深入地参与大众文化生活,说明影像已经部分取代了语言文字在表意媒介上的传统地位,成为和语言并置的人类思想叙事的手段。


勿庸置疑,影像文化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成为我们不得不看的一道文化历史风景。但遗憾的是,在当代生活历史中一往无前,洪水猛兽般的影像大潮,并没有受到我们文化批评界应有的重视。在传统的批评界里,摄影影像还是一个不被关注的三流货色,似乎只有文学才是批评等级的头号目标。这可以从当下一些老牌的理论刊物刊登文章的比例大致得出这种结论。旧意识形态下的批评视野,一直暗藏着一个僵化的艺术分类的等级制度,即先文学,后戏剧,再电影、音乐、美术等等。这种官僚似的排列已经根本无法描述分析现当代的文化形态,也根本无法解释我们每天都在变革的生活和其背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权利关系。对于各种新文化状态的漠视,其实说明我们的文化批评力量在生活的敏感度和知识结构上的滞后,或许后者可能更是主要的原因。对于影像文化的崛起,西方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本雅明在1936年就看到摄影的出现将会对艺术的生产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摄影的“复制”属性意味着文化艺术未来的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这种变革将彻底颠覆古典艺术的神圣,曾经戴着光晕的经典艺术必将走入通俗的大众生活。从本雅明开始,影像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西方思想知识界的关注,许多著名的学者像马尔库塞、拉康、巴特、桑塔格等一系列人物,都对影像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批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影像文化和消费商业文化的紧密关系,对影像文化的研究解读是解开后现代社会诸多之谜的一把钥匙。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思想界对影像文化的研究一直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的该领域研究水平存在很大距离,显示我们当代文化研究的范畴还比较古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不足。我们必须重视影像文化在当代中国现代进程中的作用,梳理它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批评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写于2005/10/09

(本文是在2005年中国文联文艺论坛上的发言)


收录在2009年9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鲍昆著《观看再观看》

封面:《推碾》 金山岭长城脚下村庄 1982年4月  鲍昆 摄影


编辑:无为

摄影批评家鲍昆先生谈:必须正视的影像风景 不能回避和忽视的批评视野——影像文化

发布时间:2021-12-16 15:20:26


 

占有兵\摄影


鮑昆:摄影批评家


编者按:在刚召开的文代会重读摄影批评家鮑昆在2005年中国文联文艺论坛上的发言,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这篇写在16年前的发言文章我自己基本完全忘记,刚才接到陕西吴为先生的微信和他在微信中发来的页面翻拍照,才赶快找出书来翻看,确认是我在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观看·再观看》一书中的文章。但是立刻有一种忐忑感,恐惧那么早的文章和今天的现实能否具有“现实性”的关联吗?马上审看,看完把心放下,庆幸自己在飞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没有“胡言乱语”,这个发言文字在今天仍未过时。

在前些日子《财经》杂志“巨浪视线”访谈中,主持人杨浪向我提出批评的问题,我回答说“任何一个前行的文化,批评视角是必须存在的,因为批评同样给出了前行的意义,文化的前行也是在不断批评、反驳、反制、辨析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的,人类历史也都是这样。”批评是人类文明向前行走中不可或缺的声音,是保证人类进步中的安全与和谐等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


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摄影缺少批评,结果导致中国摄影大面积的“犬儒化”,人们拿着相机成为资本和权力的应声虫,在欢天喜地的全民摄影中,丢弃了摄影作为增强我们思考认知这一方向的功能,于是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沽名钓誉了。这是一个可悲的现实,也是一个没有建构批评机制必然的历史结果。所以希望摄影朋友们建立批评与被批评的意识,让我们的爱好与责任建立关联性,让摄影成为一个真正有力量的文化武器。

以上是应吴为先生要求所写的一段文字。


  鮑昆

 2021/12/16



必须正视的影像风景

不能回避和忽视的批评视野——影像文化

鲍昆

从1826年法国军人N.J.尼普斯(N.J.Niepce,1763-1833)拍摄的第一幅照片开始,人类通过物理光学和化学的手段,终于将自古以来转瞬即逝的时光固定并留了下来,从而告别了人类以手工方式描述自然的时代,开始了人类通过机械和药物快速将自然转化为影像的新历史。摄影是纪录和表意的媒介,在此属性上人类建构了新的文化形态。摄影的客观纪实性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品质,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手段;摄影的表意功能,使其从一诞生就全面侵入艺术、商业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比自然语言和传统手工艺术更具感染力的表意媒介。简言之,影像是现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影像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具体说来,以下几个事实支持这一结论:


1,信息的影像化,改写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摄影的出现,使信息具有了真实的形象性,让接受信息的受众获得身在“现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语言无法替代的。从19世纪欧洲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摄影影像揭示战争的进程,到前不久摄影的衍生物电视实时介绍报道纽约911恐怖事件,影像逐渐让时间的叙事退居二位,让我们感到空间在地球时空内是无限的。影像消弭了人类手工时代与世界的距离感,让全人类都能共时地承受幸福的美好和残酷的恐怖。当影像媒介能够全视角和全程地纪录一个自然发生的事件时,该事件也将获得精确的真实纪录,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配合,更使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达到极致。本年度伦敦711事件在信息的传播上就具有这一特点。几乎在恐怖爆炸后的第一时间,爆炸事件的目击者们就将用手机拍摄的现场照片通过互联网博客传遍全世界。这一新的事实表明,影像信息开始摆脱以印刷技术为依托的纸质信息时代,获得更广阔和更快速的传播力量。由于信息的影像化,现代人类的时空观念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宇宙的形象感、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具体性,以及地球村的整体概况,都可以实时具体地进入思维程序,成为感性的思考参照系。影像在物理意义上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从文化和政治等角度上它却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2,影像是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

当影像不能全视角和全程地揭示对象事件的全过程时,影像是营造权力的得力工具。这时的影像是绝对片面的和最好的撒谎工具,也是使用影像者居心叵测的政治诉求手段。无疑,影像在人类视觉感官和现实世界中之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他者”。它是机械的,是被掌握他的人所操控的。它的所谓本体的物理机械性,只是一个骗人的面具,它背后操控它的意识才是真正的影像主人。因此,影像绝对是不客观的,是表意的,是能动的,是人类权利战争对弈的符号。在不均衡的社会中,谁制造和掌握了更多的影像,谁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利。由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完全是一场现代背景下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但强烈的第一世界意识让美国的影像传媒几乎一边倒地用影像展示美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正义形象,遮盖了被侵略一方的一切声音。前苏联和文革结束以前的中国,影像是绝对单向的,一切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左或相悖的影像都是不存在的。这些被过滤的影像参与了政治话语权利的建构,营造了一个平面的、封闭的单一视觉政治环境,是不同于语言的“意象形态”。影像在关键的历史时刻经常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罗马尼亚的那场事变,正是失去控制和获得自由的影像在几天之内将民众的热情激发出来,瞬间导致奇奥塞斯库政权的坍塌。影像在这场变革中让整个罗马尼亚像一个自由的公民大会,实时地展示每分每秒的会议进程,从未真正获得过表决权的罗马尼亚民众通过影像的通道获得参与感和参与权,最后以狂热的全民暴动方式完成这场民主革命。因为,那几天的传媒影像全部都是在展示愤怒和抗争。最近几年发生在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都有影像媒体的这种裹挟作用。


3,影像是现代背景下的商业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

近50年来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为巅峰的时期,同时也是商业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影像是这场文化运动中最为活跃和最为主要的角色,是“文化商业化和商业文化化”的主要手段。在早期它和印刷文明紧密结合,在纸质传媒上对市场交易推波助澜,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现在则是通过更为先进的广告喷绘技术和互联网的传输技术,让各种各样宛如梦境的房地产楼盘和汽车神话,通过铺天盖地的影像广告方式召唤人们的消费欲望,制造消费意识形态的情境。影像参与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全程生产,为消费制造的阶级差别制造距离,同时还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太平盛世幻象。到处都是拿着各种商品的美女影像,甚至美女最终也成为最有价值的商业符号。最近的“超级女声”就是这种生产的典型产品。相信不久,在超女活动PK舞台上赢得胜利的这些女孩子,一定会成为各种各样的商业符号。更会有无数的女孩子,会以这些炫目的影像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人们在影像的海洋中寻找、设计打造自己的符号之路,期望找到等价的符号进行交易。影像就这样包围着我们,控制着我们。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被海市蜃楼般的美好影像彻底屏蔽,商品的交易于是主宰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此时的影像已经完全商业化。影像在文化和商业之间搭建了一条牢固的纽带,让文化和商业完全同质化,不分彼此。


4,影像已成为人类思想叙事表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学作为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思想叙事的主宰手段,今日已经不复存在。文学作为语言的载体和现实生活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距离。因为阅读者只能将文字转换为语言声音,由于阅读者的生理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阅读一定会对文本产生自由阐释的可能。阅读更是一种想象,读者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话语和实在世界的转换联想,重构也就无法避免。摄影影像则直接切近世界空间的真实。在细节的呈现上,摄影影像表现出超凡的能力。摄影在复制时间下的空间之时,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精确的复制原版,于是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直接的逻辑关系。在这一刻,世界与影像合二而一。作为古典视觉艺术的绘画,由于绘画者的主体气质与生理技能的离散性,注定绘画与实在客观之间无法形成一比一的对应真实。于是,文学与绘画都走到了它们历史边界的尽头,注定被这喧嚣的现代世界逼退到后台的角落。19世纪前期出现的摄影术,除开它的纪录功能外,立即被艺术家们发现它是一个绝妙的表意媒介。但早期的摄影术囿于技术的局限,还不能被所有的艺术家广泛地使用,进入20世纪后,摄影术在技术上获得革命性的突破,并衍生出电影技术,进而又在电影的基础上再次衍生出电视技术,于是一个以摄影原理为基石的庞大的影像文化开始形成。目前影像技术已经全面参与到各个门类的艺术实践之中。不谈摄影、电影和电视这些非常靠近摄影本体的艺术形式,即使是戏剧、绘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都不难发现影像的身影和影响。在20世纪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中,影像则直接冲上了前台,成为主要的角色。在后现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摄影艺术中,摄影影像是艺术行动的元素和行动过程的纪录者与终结目的。像近几年颇有影响的行为艺术家马六明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以影像作为呈现和传播的。在纯艺术领域之外的大众性亚艺术活动中,摄影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书法、水墨画和舞蹈等活动规模。摄影的便捷性和完成的效果性都和普通大众的审美能力与意趣高度合拍,成为离退休人员和新兴中产阶级以及都市小资白领的首选文化娱乐方式。人们通过制造影像,来平抑自己的欲望和丰富自己平庸的生活,以满足自己虚幻的成就感。摄影切合时宜地充当了这个历史的角色。大众摄影杂志曾作过一次简单调查,2003年在全国各类传媒上公布的摄影比赛的奖金总计金额就高达2000多万元。这个金字塔尖上的数字下面,是影像这个文化产业带动的上千亿的GDP产值,其实这是资本在背后作祟的一场阴谋。影像如此广泛深入地参与大众文化生活,说明影像已经部分取代了语言文字在表意媒介上的传统地位,成为和语言并置的人类思想叙事的手段。


勿庸置疑,影像文化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成为我们不得不看的一道文化历史风景。但遗憾的是,在当代生活历史中一往无前,洪水猛兽般的影像大潮,并没有受到我们文化批评界应有的重视。在传统的批评界里,摄影影像还是一个不被关注的三流货色,似乎只有文学才是批评等级的头号目标。这可以从当下一些老牌的理论刊物刊登文章的比例大致得出这种结论。旧意识形态下的批评视野,一直暗藏着一个僵化的艺术分类的等级制度,即先文学,后戏剧,再电影、音乐、美术等等。这种官僚似的排列已经根本无法描述分析现当代的文化形态,也根本无法解释我们每天都在变革的生活和其背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权利关系。对于各种新文化状态的漠视,其实说明我们的文化批评力量在生活的敏感度和知识结构上的滞后,或许后者可能更是主要的原因。对于影像文化的崛起,西方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本雅明在1936年就看到摄影的出现将会对艺术的生产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摄影的“复制”属性意味着文化艺术未来的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这种变革将彻底颠覆古典艺术的神圣,曾经戴着光晕的经典艺术必将走入通俗的大众生活。从本雅明开始,影像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西方思想知识界的关注,许多著名的学者像马尔库塞、拉康、巴特、桑塔格等一系列人物,都对影像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批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影像文化和消费商业文化的紧密关系,对影像文化的研究解读是解开后现代社会诸多之谜的一把钥匙。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思想界对影像文化的研究一直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的该领域研究水平存在很大距离,显示我们当代文化研究的范畴还比较古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不足。我们必须重视影像文化在当代中国现代进程中的作用,梳理它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批评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写于2005/10/09

(本文是在2005年中国文联文艺论坛上的发言)


收录在2009年9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鲍昆著《观看再观看》

封面:《推碾》 金山岭长城脚下村庄 1982年4月  鲍昆 摄影


编辑:无为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
Q Q:   195303763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