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新|书|推|荐| 蔡焕松 《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




「蔡焕松」

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摄影联盟主席奖获得者。摄影家、评论家、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艺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东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编委。现为福建省华光职业学院艺术总监、教授,《中国摄影家》南方影像学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焕想艺术空间总监。其著作颇多,作品甚丰。其中《潮汕年俗》《看·真的印度》《水墨响沙湾》等专题系列在国内重大摄影节和主流媒体展出、发表。部分为艺术馆、博物馆、和收藏家所收藏。►出版:到访·还乡、广东摄影五十年系列从书、长安摄影志、梁惠湘影像志、杨子江影像志、顾棣影像志、看真的印度、潮汕年俗等十八本著作。

►展览:

《月浦成人节》参加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展出《水墨响沙湾》参加纽约国际摄影节展出《到访·还乡》参加第十届中国摄影节、首届深圳国际摄影节、日本东京、大板、京都、扎晃,中国杭州、呼和浩特、珠海、长安展出《印度生灵》参加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展出《今日印度》参加北京国际摄影周展出《看真的印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全国十几个省市巡回展出►活动策划和实施:

陈复礼摄影艺国际研讨会

广东摄影五十年庆典

中国摄影家大pk

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外摄影家大pk长安摄影周

华光国际摄影双年展


一周之前,蔡焕松先生给我发来他从事摄影50年即将开印的5本书的电子稿,并打来电话,希望我给他这5本书作个总序,说我最了解他、也最理解他。这个理由很对、很充分,我答应下来,但一直没能动笔。因为这一周北京新冠疫情严峻,而我担任院长的研究生院身处疫情最严重的朝阳区,任务很多、工作很难,心一直放不到蔡先生的事情上来。

今天心情安定一些,就坐下来,看蔡先生的成果,想他这个人,回顾他这十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我的心里有一种感佩、一份珍重在萦绕。子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蔡焕松先生勤奋有才,年轻时曾有诸多光彩的作为,但命途曲折。

在知天命之年他回归摄影和摄影界,先是受李伟坤主席邀请,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担任副秘书长,做了大量广东省摄影五十年回顾和梳理的工作,当时也出了5本书;之后我邀请到《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担任艺术总监,与我一起一边组稿、一边策划举办大型活动,做了大量开创性、扎实的工作,比如连续多地的“中外摄影家大PK”、连续多届的响沙湾国际摄影周等等。正是在那个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摄影家》杂志有了活力、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4年后他离开杂志社,到广东省东莞市长安摄影学会主持影像研究工作,又为梁惠湘做展览、出画册,还策划长安国际摄影周,举办风景摄影的论坛,等等。之后他在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帮助做摄影史、还带徒弟,2019年在泉州华光摄影学院举办摄影术诞辰180周年的评选和展览活动、在汕头举办公元厂的大型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踔厉奋发,开始拍摄埃及、印度,后来拍摄家乡的年俗,与久保田博二PK;再后来拍摄伊朗和古巴,直到最近两年拍摄的、这次要出版的《不白之鸦》,真的是马不停蹄。

这次出版的5本书,分别是他的新作《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兴丁》《你.我.他》和《访谈录》。这5本书不是他的全部作品和成果,但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成果。他的《不白之鸦》以“鸦”为线索拍摄和编辑,一方面第一次揭示了这种鸟与人类各自的生存状态,以及二者之间值得细看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画面,面对现实、充分地表达了个人的情绪,体现出语言特点,有一种摄影者在画面里又在画面外的视觉感受上的矛盾和张力。《四条边》是以审美方式观看和思维的成果,其中点、线、面的结合,符号、情感与观点的杂糅,构图、色彩、影调各个方面的经营调度,标明着蔡先生摄影瞬间技术把控能力和在审美方向上的高水准。至于上下册的民俗影像作品,在说明性和诗性之间达成了很高的平衡、互相增强。《你.我.他》收入了50年来他人对蔡老师的作品和人的评论、报道;蔡老师写的文章和评论;《访谈》是蔡先生对中外摄影名家的访谈,这是他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工作时期做的,形成了很好的系列,当时我和他都认真推进、参与,后来的主编阳丽君使这个栏目延续至今,成为品牌,同时为当代中国摄影创作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从年龄上说,蔡先生是我的兄长,他给我工作上的帮助,我终生感念。我们两个人无论在一起,还是长期不在一起,都彼此心知。他这十几年,是一个知天命者的十几年。他一直在奔跑,他的身条一直保持着三十几岁人的样态。只是多日不见之后,头发和胡子从花白一下子全白,后来再见面,连眉毛也白了。老远看去,白眉大侠一般,走近一看,还是自己的那位老哥!

疫情三年,很多人停止了奔跑,甚至有的人停止了前行的脚步。但蔡焕松先生没有,虽然是1952龙年生人,但他比我们都感觉年轻,还在奔跑。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活法:知天命、尽人力,大大值得我辈学习!


202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李树峰


作品欣赏:


《不白之鸦》






《老爷,老大,男丁》






《四条边》






|新|书|推|荐| 
 《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

  

以下图片由吴晓鹏提供


这次出版的丛书共5本,分别是:《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男丁》、《访谈》、《你·我·他》。


用纸及印色:

封面用纸:装帧布面    0 C+ 0 C


老爷·老大·男丁内页,大12开,196P,用纸:130克超感纸    4 C+ 4 C ,过光油


不白之鸦内页,大12开,180P,用纸:130克超感纸    4 C+ 4 C ,过光油


四条边内页,大12开,180P,用纸:130克超感纸    4 C+ 4 C ,过光油


你·我·他内页,大24开,480P,用纸:110克香草纸 4 C+ 4 C


访谈内页,大24开,480P,用纸:110克香草纸    4 C+ 4 C


装订及后加工艺:封面布面,裱3MM灰板,锁线精装。PVC磨砂外盒。



●《不白之鸦》以鸦为线索拍摄和编辑,一方面第一次揭示了这种鸟与人类各自的生存状态,以及两者之间值得细看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画面,面对现实、充分的表达了个人的情绪,体现出语言特点,有一种摄影者在画面里又在画面外的视觉感受上的矛盾和张力。



●《四条边》以审美方式观看和思维的成果,其中点、线、面的集合,符号、情感与观点的杂糅,构图、色彩、影调各个方面的经营调度,标明着蔡焕松先生摄影瞬间技术把控能力和在审美方向上的高水准。



●《老爷·老大·男丁》民俗影像作品,在说明性和诗性之间达成了很高的平衡、互相增加。




●《访谈》是在中国摄影家杂志担任艺术总监工作时期做的,为当代中国摄影创作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你·我·他》汇集了各界人士撰写的关于蔡焕松其人其事以及作品评论的文章,以及蔡焕松先生撰写的摄影评论文章,是中国摄影界非常厚重的一部文献资料。




蔡焕松:“老顽童”的摄影足迹

林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当年的这首《破阵子》,非常应景了《足迹——蔡焕松摄影五十年系列丛书》发布的宏大气势,将一位“老顽童”的摄影生涯,转换成时空中美妙的回响!

丛书共包括了《老爷·老大·男丁》《四条边》《不白之鸦》《你·我·他》《访谈》五册,汇集了蔡焕松摄影五十年的作品、文献和研究,虽说还难以涵盖摄影家风格多变、求新求异的探索空间,但是窥其一斑,也足以询证一位摄影“老顽童”的心路历程。

记得迪克在1978年的演讲中说:真正的人类是我们中那些本能地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并且,他会自行止步。他会拒绝去做不该做的,即使这回给他以及他所爱带来不幸后果。……我对人的真实看法比较奇特:不是他们如何乐意去实施什么了不起的英雄行为,而是他们沉默的拒绝。也就是说他们不能被强迫成为他们所不是的。

面对一个难以言说的、诡异多变的时代,蔡焕松以其“沉默的拒绝”,才换来了今日的“奇迹”。也许他早就意识到,一个渺小的个体不可能成为拯救或者毁灭世界的角色,而只是生活在平凡世界里的小人物。但是面对各种偶然的意外遭遇之后,懂的去尝试领悟别样的真实,用各种方式努力抗争,拒绝逃脱这个世界施加给他的设定,“拒绝既定的现实,拒绝被给定的身份,拒绝被划定的轨道,拒绝活在别人的意识里,拒绝活在虚假的记忆中,拒绝活在设定的程序中”。所以,蔡焕松才可能成为迪克所认为的,真正的人——一个永远带着憨厚的微笑、进而发出爽朗笑声的摄影“老顽童”。

回到蔡焕松的这套丛书,选择非常到位,从不同的维度,勾勒出了艺术探索的艰难与成果。而且,就是在一个不断否定和不断求真的历练中,才显现出丛书所恰到好处的概括力。想读懂这位“老顽童”五十年摄影追求的根基吗,也许够了。丛书作为五十年摄影生涯的回顾,其实正是一次全新的出发,让按动快门的下一个瞬间,积淀了更为强大的能量!也恰如日本著名摄影家东松照明当年所言:“某个人的生命整体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凝聚起来。如果他活了五十年,那么凝聚的就是这五十年的时间。”

这里主要从创作的角度,回看蔡焕松这五十年中凝聚了什么?从《老爷·老大·男丁》所呈现的民俗多元性,到《四条边》奇妙的审美思维,直至令人有点“惊悚”的《不白之鸦》,让我忍不住为蔡焕松的“四处出击”拍案叫绝——这可是摄影乃至艺术创作最难的突破点。正如苏拉热在其《摄影美学》中提醒的:我们因此需要——艺术哲学在此处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功能与价值——让自己保持警惕,而非陷入迷惑,维持创作状态而非消费状态中,以免落入陈腐话语的圈套之下。……总而言之,一些枯燥重复的机械式话语——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与作品本身以及与制造作品的摄影行为的正面较量。

所幸,蔡焕松正是在这样的“正面较量”中完胜,从而让艺术并非机械映照世界的镜子,而成为一种不断突破的自我——

《老爷·老大·男丁》中的潮汕民俗,就我当时的评说:不仅带给我们纵横跨越、鞭辟入里的视觉震撼,为一个时代的文献空间,拓展出非凡的历史和当代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甚至超越了一般的文献的局限,足以引领我们在民俗文化的精神层面自由驰骋!这一切,都依赖于独特的文化因子,其实就是和蔡焕松自身的血脉紧紧相连的。他的个人经历在照片中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的脚步和镜头踏过了悠悠的葱茏岁月。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在成为民俗记录的同时,自然也就坐实了历史文化档案的地位。解读他的潮汕民俗,是得以进入个性化的历史文化描述最直观的方式。从他的画面中,可以沿着历史的文化脉络,认识民俗的沧桑变迁,从而回到现场去触摸历史,拥抱生活。画面看上去平实无奇的风格,却在大智若愚中隐藏着奇卓,描绘手段的大开大合,恰到好处折射出敏锐的洞察力。在看似简洁而具有力度的呈现中,得以解读一个时代真实的文化语境,从而构成了一种被称之为多层次的“真实感觉”——镜头在一瞬间将文化的内核剥离出来,历史的文化基脉就在那里,从而让人顿悟,文化在民俗中也许不仅仅是“在那里”那么简单!

镜头一转,来到《四条边》的空间——有评论说这是以审美的方式观看和思维的成果,作品中对点、线、面的集合,符号、情感与观点的杂糅,构图、色彩、影调各个方面的经营调度,体现了作者对摄影瞬间技术的把控能力和高水准审美。不错,这只是一个层面,一个简单的层面。当然,一般的摄影人能达到这样的层面,已经实属不易。但是,蔡焕松的“四条边”究竟涵盖了多少神秘莫测的视觉“魔力”,三言两语难以说清。在范景中推荐的贡布里希的著作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就是他所说的“先制作后匹配”的理论。他的意思是说,画家只能画其“所知”,而不能画其“所见”。他必须先存有一个作为认知结构的“图式”,再在表现对象的过程中两相比照,从而“矫正”既有的“图式”。蔡焕松的“四条边”,其实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矫正”既有“图式”的过程中,发现平凡世界的无数种可能,从而将其定格在仅仅“四条边”的有限空间。问题是,在“老顽童”的大脑储存中,究竟有多少作为认知结构的“图式”在一瞬间可以被调动起来,从而成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被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19世纪末就认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次,蔡焕松从潮汕民俗具有叙述性的艺术创造空间,跳跃到了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空间。就如同贝尔称赞的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在这样的审美层面上,你能读懂多少,就有了多少可以拥抱“老顽童”的“资格”!

那么,《不白之鸦》的“起起落落”,又会将我们带入了什么样的境界?当然,不可否认,“以鸦为线索拍摄和编辑,一方面揭示了鸦与人类各自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两者之间值得揣摩的细微关系;另一方面,画面传递了个人情绪的同时极具视觉张力”。说的已经很到位了,但是仔细读完这一系列难度极高的创作精品,还有更多的想法可以“一吐为快”。曾经有摄影家认为:物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进入图像中,它直接被拍摄,但常常无法辨认;它从正常的环境被移除,脱离了惯常的邻近之物,被迫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体系中。于是他们认为在拍摄一张照片时,期望它是一个全新的、完整而独立的被摄对象,其中的首要条件是秩序。而法国著名摄影家杜瓦诺却说:“以前我的照相机曾是一个图像的陷阱,那时,我的照片……是完全封闭的,给予一种标识好开始和结束的观看方式。现在我的照片是开放的,它们试图唤起美好的幻想而不再是对物体的描述。我不再向一张照片中强加什么,还是提供暗示,留下一段路让人们去走。图像是组装的套件,由观众自己来安装。”其实,蔡焕松的“不白之鸦”就是一次让观众“自己来安装”的诱惑,说它是一种“观念”也好,说它是一次“猜想”也罢,就是以无比开放的姿态,迎接不同的观众在善恶莫测的氛围中,将自己化身鸦群,任意飞翔!

至此,三部作品的简单评述远远是不够的——对于蔡焕松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而言,每个想法最重要的部分,都还是不能被言说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思考这些无法表达的部分有多重要。如果没了他们,这个想法的实质还剩多少?这一时间突然让我想到的是:“潮汕民俗”所重点表达的,是一次“求真”的过程,是摄影术诞生以来得以安身立命的本源所在;“四条边”所经历的要旨,则是一次“求美”的探索,是艺术审美中藏而不露的大美所在;“不白之鸦”则是从灵魂深处“求善”的精神升华,如同宗教般超脱和入俗的平衡之维。真、美、善通过三部作品的稳定支撑,恰似三足鼎立,让所有无法言说的想象融入神奇的巨鼎。

这也诚如苏拉热所言:“有时候重点也会被说出来。只不过只会被提一次。他必须非常短促有力。如果总是重复,他就会失去瞬间的破例,就像一道闪电,不能两次都打到一个地方。它的效果就在于它的魄力。他的光芒转瞬即逝。有火的地方就没有闪电了。成系统的想法都不够纯粹。无法言说的部分会被这个系统排除在外。慢慢被彻底遗忘,枯萎凋零。”

我们今天面对蔡焕松的艺术创造,尽管已经不止一次被“光芒转瞬即逝”的闪电击中心灵的深处。但是“无法言说”的震撼一定不会“彻底遗忘,枯萎凋零”。保罗·克利曾给我们打开所有艺术的那些钥匙之一,他写道:艺术并不是模仿再现那所能见的;相反,它是让事物可见。这套丛书创作部分的“三足鼎立”,莫非真有天意?

然而,蔡焕松集聚了五十年功力的快门按下之后,我们甚至可以想到克利曾提醒我们的那样,艺术家,无论多么有眼力、有创建,他不用做什么,除了搜集他从意识与万物深处得来的体会,并传递出去。他既不是主宰也不是奴隶——他只管传达。面对蔡焕松的“传达”,我想起了松尾芭蕉所认为的:俳句(或艺术)之本质、自然观照及表现技法大约有三。第一,真正的技巧应具有真正的“批评眼”,即要敏锐、精细、慎重而正确地捕捉应该表现的东西和内容。第二,获得正确捕捉的表现的东西和内容,同时要保持应该表现之物的原本面目。既避免刻意雕琢技巧,否则会扼杀事物的本质。第三,真正的技巧与生活态度是相关联的,技巧深化生活,生活也深化技巧,两者不可分割。关键是,蔡焕松给了我们太多的可能,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摄影创作之外的两个文本——《访谈》和《你··他》,你就会意识到,解读蔡焕松这位“老顽童”是如何的不易!谁说“理论是灰色的”?当然,生命之树一定长青!

最后还想说的是:蔡焕松以其永远不会失去的“童真”,始终在提示人们去思考中国摄影的“难题”。还记得当年毕加索是怎么说的吗:“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让我们去意识到真理,至少是去认识那个交给我们来理解的真理。艺术家必须知道如何让别人去相信他那些谎言。”而在中国摄影如此辽阔的版图中,我们许多人一直难以分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家不得不拿出“积蓄已久”的“谎言”,让更多的人去顿然醒悟什么才是“真理”。正如埃斯普伦德在《如何让艺术懂你》中所言:我认为,艺术也是富有意义的对话,任何作品假如只是抛出一个声明或论断,而不是鼓励对话,那就无法触动我跟它长时间相处。……我的意见是,尽你所能去看一切——还要切近地仔细审视。但我也要建议你,避免从众,要去少有人问津之处寻找艺术品,而不是只流连于热闹的画廊与博物馆里的绩优蓝筹股。伟大的艺术,常常生发于出乎意料之处。在艺术天地中,需要付出时间与努力,曾经将戴上假面具伪装为真理的谎言,与那些揭示透露真理的谎言区别开来。

相信我,蔡焕松以其“老顽童”的魅力带给我们的“谎言”,一定指向具有终极价值的真理。遗憾的是,我错过了“老顽童”五十年摄影创作展览开幕的现场,只能通过这篇迟来的短文送上一直深藏在心中的敬意!



文 | 段铁军


右起:蔡焕松、久保田博二、李树峰、段铁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合影)

中国摄影家蔡焕松又出书了!

2023年1月11曰上午,摄影界老朋友、中国摄影家、摄影理论评论家蔡焕松先生给我发来消息,他又出版了新书《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

这次出版的丛书共5本,分别是:《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男丁》、《访谈》、《你·我·他》。他将自己50年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摄影事业当中,像他这样的摄影家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当年,他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金像奖颁奖盛典是在云南大理国际摄影艺术节期间,我有幸作为摄影界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

会议期间,非常巧合的是我和蔡焕松先生被分配住在一个房间。当时,我得知他荣获了中国摄影金像奖之后,既为他高兴,又对他十分敬重。颁奖现场我为他拍摄了照片,由此我对蔡焕松先生的摄影作品以及摄影艺术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我们共同参加了内蒙古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活动。当时,他担任《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和大赛的评委。后来,马格南图片社副社长和著名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先生来天津访问。我们在北京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又一次相逢,共同商讨国际摄影文化交流和赛事活动。当时,《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总编李树峰、艺术总监蔡焕松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热情接待我们,离开北京时,我们大家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大门前合影留念 。

2018年,我在天津滨海新区摄影家协会组织了摄影大讲堂活动。我邀请了全国几位著名摄影家来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摄影讲座。其中,邀请者有陕西李泛北京王福春广东蔡焕松等国内知名摄影家来津。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蔡焕松先生从广东携带新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不一样的印度》来到天津,在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不一样的印度”摄影讲座。当时的"摄影大讲堂活动"在天津和全国摄影界以及广大受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前些年,蔡焕松先生又在广东汕头开辟摄影艺术空间市场,举办各种主题的摄影展。他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代表,选送代表作品在汕头艺术空间举办收藏级摄影作品展览,由他负责制作、策展、开幕等一系列工作。我的两幅代表作品也参加了此次主题摄影展。

这一次,他又出版新书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我由衷地为之振奋。从他传递的简介和新书首发式现场报道信息来看,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的震撼,相信,这在摄影界也将产生强烈的反响。一位1952年出生的摄影家还在摄影之路上拼搏奋斗,确实让人心生敬佩!

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衷心为蔡焕松先生新出版的《50年摄影丛书》表示祝贺。也更加敬佩蔡焕松先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藉此也将他新书出版的信息和一些作品发表在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微信公众平台上,以飨同行和爱好者学习欣赏。

诚挚祝愿蔡焕松先生永葆艺术青春、勇攀艺术高峰,“拼命三郎”勤奋耕耘——永远在路上!


段铁军   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主席

2023/01/11





喜欢这套书籍请添加下方微信号联系客服


(编辑:吴为)

|新|书|推|荐| 蔡焕松 《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

发布时间:2023-01-27 16:15:57




「蔡焕松」

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摄影联盟主席奖获得者。摄影家、评论家、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艺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东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编委。现为福建省华光职业学院艺术总监、教授,《中国摄影家》南方影像学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焕想艺术空间总监。其著作颇多,作品甚丰。其中《潮汕年俗》《看·真的印度》《水墨响沙湾》等专题系列在国内重大摄影节和主流媒体展出、发表。部分为艺术馆、博物馆、和收藏家所收藏。►出版:到访·还乡、广东摄影五十年系列从书、长安摄影志、梁惠湘影像志、杨子江影像志、顾棣影像志、看真的印度、潮汕年俗等十八本著作。

►展览:

《月浦成人节》参加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展出《水墨响沙湾》参加纽约国际摄影节展出《到访·还乡》参加第十届中国摄影节、首届深圳国际摄影节、日本东京、大板、京都、扎晃,中国杭州、呼和浩特、珠海、长安展出《印度生灵》参加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展出《今日印度》参加北京国际摄影周展出《看真的印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全国十几个省市巡回展出►活动策划和实施:

陈复礼摄影艺国际研讨会

广东摄影五十年庆典

中国摄影家大pk

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外摄影家大pk长安摄影周

华光国际摄影双年展


一周之前,蔡焕松先生给我发来他从事摄影50年即将开印的5本书的电子稿,并打来电话,希望我给他这5本书作个总序,说我最了解他、也最理解他。这个理由很对、很充分,我答应下来,但一直没能动笔。因为这一周北京新冠疫情严峻,而我担任院长的研究生院身处疫情最严重的朝阳区,任务很多、工作很难,心一直放不到蔡先生的事情上来。

今天心情安定一些,就坐下来,看蔡先生的成果,想他这个人,回顾他这十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我的心里有一种感佩、一份珍重在萦绕。子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蔡焕松先生勤奋有才,年轻时曾有诸多光彩的作为,但命途曲折。

在知天命之年他回归摄影和摄影界,先是受李伟坤主席邀请,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担任副秘书长,做了大量广东省摄影五十年回顾和梳理的工作,当时也出了5本书;之后我邀请到《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担任艺术总监,与我一起一边组稿、一边策划举办大型活动,做了大量开创性、扎实的工作,比如连续多地的“中外摄影家大PK”、连续多届的响沙湾国际摄影周等等。正是在那个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摄影家》杂志有了活力、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4年后他离开杂志社,到广东省东莞市长安摄影学会主持影像研究工作,又为梁惠湘做展览、出画册,还策划长安国际摄影周,举办风景摄影的论坛,等等。之后他在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帮助做摄影史、还带徒弟,2019年在泉州华光摄影学院举办摄影术诞辰180周年的评选和展览活动、在汕头举办公元厂的大型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踔厉奋发,开始拍摄埃及、印度,后来拍摄家乡的年俗,与久保田博二PK;再后来拍摄伊朗和古巴,直到最近两年拍摄的、这次要出版的《不白之鸦》,真的是马不停蹄。

这次出版的5本书,分别是他的新作《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兴丁》《你.我.他》和《访谈录》。这5本书不是他的全部作品和成果,但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成果。他的《不白之鸦》以“鸦”为线索拍摄和编辑,一方面第一次揭示了这种鸟与人类各自的生存状态,以及二者之间值得细看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画面,面对现实、充分地表达了个人的情绪,体现出语言特点,有一种摄影者在画面里又在画面外的视觉感受上的矛盾和张力。《四条边》是以审美方式观看和思维的成果,其中点、线、面的结合,符号、情感与观点的杂糅,构图、色彩、影调各个方面的经营调度,标明着蔡先生摄影瞬间技术把控能力和在审美方向上的高水准。至于上下册的民俗影像作品,在说明性和诗性之间达成了很高的平衡、互相增强。《你.我.他》收入了50年来他人对蔡老师的作品和人的评论、报道;蔡老师写的文章和评论;《访谈》是蔡先生对中外摄影名家的访谈,这是他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工作时期做的,形成了很好的系列,当时我和他都认真推进、参与,后来的主编阳丽君使这个栏目延续至今,成为品牌,同时为当代中国摄影创作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从年龄上说,蔡先生是我的兄长,他给我工作上的帮助,我终生感念。我们两个人无论在一起,还是长期不在一起,都彼此心知。他这十几年,是一个知天命者的十几年。他一直在奔跑,他的身条一直保持着三十几岁人的样态。只是多日不见之后,头发和胡子从花白一下子全白,后来再见面,连眉毛也白了。老远看去,白眉大侠一般,走近一看,还是自己的那位老哥!

疫情三年,很多人停止了奔跑,甚至有的人停止了前行的脚步。但蔡焕松先生没有,虽然是1952龙年生人,但他比我们都感觉年轻,还在奔跑。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活法:知天命、尽人力,大大值得我辈学习!


202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李树峰


作品欣赏:


《不白之鸦》






《老爷,老大,男丁》






《四条边》






|新|书|推|荐| 
 《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

  

以下图片由吴晓鹏提供


这次出版的丛书共5本,分别是:《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男丁》、《访谈》、《你·我·他》。


用纸及印色:

封面用纸:装帧布面    0 C+ 0 C


老爷·老大·男丁内页,大12开,196P,用纸:130克超感纸    4 C+ 4 C ,过光油


不白之鸦内页,大12开,180P,用纸:130克超感纸    4 C+ 4 C ,过光油


四条边内页,大12开,180P,用纸:130克超感纸    4 C+ 4 C ,过光油


你·我·他内页,大24开,480P,用纸:110克香草纸 4 C+ 4 C


访谈内页,大24开,480P,用纸:110克香草纸    4 C+ 4 C


装订及后加工艺:封面布面,裱3MM灰板,锁线精装。PVC磨砂外盒。



●《不白之鸦》以鸦为线索拍摄和编辑,一方面第一次揭示了这种鸟与人类各自的生存状态,以及两者之间值得细看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画面,面对现实、充分的表达了个人的情绪,体现出语言特点,有一种摄影者在画面里又在画面外的视觉感受上的矛盾和张力。



●《四条边》以审美方式观看和思维的成果,其中点、线、面的集合,符号、情感与观点的杂糅,构图、色彩、影调各个方面的经营调度,标明着蔡焕松先生摄影瞬间技术把控能力和在审美方向上的高水准。



●《老爷·老大·男丁》民俗影像作品,在说明性和诗性之间达成了很高的平衡、互相增加。




●《访谈》是在中国摄影家杂志担任艺术总监工作时期做的,为当代中国摄影创作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你·我·他》汇集了各界人士撰写的关于蔡焕松其人其事以及作品评论的文章,以及蔡焕松先生撰写的摄影评论文章,是中国摄影界非常厚重的一部文献资料。




蔡焕松:“老顽童”的摄影足迹

林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当年的这首《破阵子》,非常应景了《足迹——蔡焕松摄影五十年系列丛书》发布的宏大气势,将一位“老顽童”的摄影生涯,转换成时空中美妙的回响!

丛书共包括了《老爷·老大·男丁》《四条边》《不白之鸦》《你·我·他》《访谈》五册,汇集了蔡焕松摄影五十年的作品、文献和研究,虽说还难以涵盖摄影家风格多变、求新求异的探索空间,但是窥其一斑,也足以询证一位摄影“老顽童”的心路历程。

记得迪克在1978年的演讲中说:真正的人类是我们中那些本能地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并且,他会自行止步。他会拒绝去做不该做的,即使这回给他以及他所爱带来不幸后果。……我对人的真实看法比较奇特:不是他们如何乐意去实施什么了不起的英雄行为,而是他们沉默的拒绝。也就是说他们不能被强迫成为他们所不是的。

面对一个难以言说的、诡异多变的时代,蔡焕松以其“沉默的拒绝”,才换来了今日的“奇迹”。也许他早就意识到,一个渺小的个体不可能成为拯救或者毁灭世界的角色,而只是生活在平凡世界里的小人物。但是面对各种偶然的意外遭遇之后,懂的去尝试领悟别样的真实,用各种方式努力抗争,拒绝逃脱这个世界施加给他的设定,“拒绝既定的现实,拒绝被给定的身份,拒绝被划定的轨道,拒绝活在别人的意识里,拒绝活在虚假的记忆中,拒绝活在设定的程序中”。所以,蔡焕松才可能成为迪克所认为的,真正的人——一个永远带着憨厚的微笑、进而发出爽朗笑声的摄影“老顽童”。

回到蔡焕松的这套丛书,选择非常到位,从不同的维度,勾勒出了艺术探索的艰难与成果。而且,就是在一个不断否定和不断求真的历练中,才显现出丛书所恰到好处的概括力。想读懂这位“老顽童”五十年摄影追求的根基吗,也许够了。丛书作为五十年摄影生涯的回顾,其实正是一次全新的出发,让按动快门的下一个瞬间,积淀了更为强大的能量!也恰如日本著名摄影家东松照明当年所言:“某个人的生命整体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凝聚起来。如果他活了五十年,那么凝聚的就是这五十年的时间。”

这里主要从创作的角度,回看蔡焕松这五十年中凝聚了什么?从《老爷·老大·男丁》所呈现的民俗多元性,到《四条边》奇妙的审美思维,直至令人有点“惊悚”的《不白之鸦》,让我忍不住为蔡焕松的“四处出击”拍案叫绝——这可是摄影乃至艺术创作最难的突破点。正如苏拉热在其《摄影美学》中提醒的:我们因此需要——艺术哲学在此处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功能与价值——让自己保持警惕,而非陷入迷惑,维持创作状态而非消费状态中,以免落入陈腐话语的圈套之下。……总而言之,一些枯燥重复的机械式话语——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与作品本身以及与制造作品的摄影行为的正面较量。

所幸,蔡焕松正是在这样的“正面较量”中完胜,从而让艺术并非机械映照世界的镜子,而成为一种不断突破的自我——

《老爷·老大·男丁》中的潮汕民俗,就我当时的评说:不仅带给我们纵横跨越、鞭辟入里的视觉震撼,为一个时代的文献空间,拓展出非凡的历史和当代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甚至超越了一般的文献的局限,足以引领我们在民俗文化的精神层面自由驰骋!这一切,都依赖于独特的文化因子,其实就是和蔡焕松自身的血脉紧紧相连的。他的个人经历在照片中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的脚步和镜头踏过了悠悠的葱茏岁月。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在成为民俗记录的同时,自然也就坐实了历史文化档案的地位。解读他的潮汕民俗,是得以进入个性化的历史文化描述最直观的方式。从他的画面中,可以沿着历史的文化脉络,认识民俗的沧桑变迁,从而回到现场去触摸历史,拥抱生活。画面看上去平实无奇的风格,却在大智若愚中隐藏着奇卓,描绘手段的大开大合,恰到好处折射出敏锐的洞察力。在看似简洁而具有力度的呈现中,得以解读一个时代真实的文化语境,从而构成了一种被称之为多层次的“真实感觉”——镜头在一瞬间将文化的内核剥离出来,历史的文化基脉就在那里,从而让人顿悟,文化在民俗中也许不仅仅是“在那里”那么简单!

镜头一转,来到《四条边》的空间——有评论说这是以审美的方式观看和思维的成果,作品中对点、线、面的集合,符号、情感与观点的杂糅,构图、色彩、影调各个方面的经营调度,体现了作者对摄影瞬间技术的把控能力和高水准审美。不错,这只是一个层面,一个简单的层面。当然,一般的摄影人能达到这样的层面,已经实属不易。但是,蔡焕松的“四条边”究竟涵盖了多少神秘莫测的视觉“魔力”,三言两语难以说清。在范景中推荐的贡布里希的著作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就是他所说的“先制作后匹配”的理论。他的意思是说,画家只能画其“所知”,而不能画其“所见”。他必须先存有一个作为认知结构的“图式”,再在表现对象的过程中两相比照,从而“矫正”既有的“图式”。蔡焕松的“四条边”,其实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矫正”既有“图式”的过程中,发现平凡世界的无数种可能,从而将其定格在仅仅“四条边”的有限空间。问题是,在“老顽童”的大脑储存中,究竟有多少作为认知结构的“图式”在一瞬间可以被调动起来,从而成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被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19世纪末就认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次,蔡焕松从潮汕民俗具有叙述性的艺术创造空间,跳跃到了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空间。就如同贝尔称赞的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在这样的审美层面上,你能读懂多少,就有了多少可以拥抱“老顽童”的“资格”!

那么,《不白之鸦》的“起起落落”,又会将我们带入了什么样的境界?当然,不可否认,“以鸦为线索拍摄和编辑,一方面揭示了鸦与人类各自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两者之间值得揣摩的细微关系;另一方面,画面传递了个人情绪的同时极具视觉张力”。说的已经很到位了,但是仔细读完这一系列难度极高的创作精品,还有更多的想法可以“一吐为快”。曾经有摄影家认为:物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进入图像中,它直接被拍摄,但常常无法辨认;它从正常的环境被移除,脱离了惯常的邻近之物,被迫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体系中。于是他们认为在拍摄一张照片时,期望它是一个全新的、完整而独立的被摄对象,其中的首要条件是秩序。而法国著名摄影家杜瓦诺却说:“以前我的照相机曾是一个图像的陷阱,那时,我的照片……是完全封闭的,给予一种标识好开始和结束的观看方式。现在我的照片是开放的,它们试图唤起美好的幻想而不再是对物体的描述。我不再向一张照片中强加什么,还是提供暗示,留下一段路让人们去走。图像是组装的套件,由观众自己来安装。”其实,蔡焕松的“不白之鸦”就是一次让观众“自己来安装”的诱惑,说它是一种“观念”也好,说它是一次“猜想”也罢,就是以无比开放的姿态,迎接不同的观众在善恶莫测的氛围中,将自己化身鸦群,任意飞翔!

至此,三部作品的简单评述远远是不够的——对于蔡焕松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而言,每个想法最重要的部分,都还是不能被言说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思考这些无法表达的部分有多重要。如果没了他们,这个想法的实质还剩多少?这一时间突然让我想到的是:“潮汕民俗”所重点表达的,是一次“求真”的过程,是摄影术诞生以来得以安身立命的本源所在;“四条边”所经历的要旨,则是一次“求美”的探索,是艺术审美中藏而不露的大美所在;“不白之鸦”则是从灵魂深处“求善”的精神升华,如同宗教般超脱和入俗的平衡之维。真、美、善通过三部作品的稳定支撑,恰似三足鼎立,让所有无法言说的想象融入神奇的巨鼎。

这也诚如苏拉热所言:“有时候重点也会被说出来。只不过只会被提一次。他必须非常短促有力。如果总是重复,他就会失去瞬间的破例,就像一道闪电,不能两次都打到一个地方。它的效果就在于它的魄力。他的光芒转瞬即逝。有火的地方就没有闪电了。成系统的想法都不够纯粹。无法言说的部分会被这个系统排除在外。慢慢被彻底遗忘,枯萎凋零。”

我们今天面对蔡焕松的艺术创造,尽管已经不止一次被“光芒转瞬即逝”的闪电击中心灵的深处。但是“无法言说”的震撼一定不会“彻底遗忘,枯萎凋零”。保罗·克利曾给我们打开所有艺术的那些钥匙之一,他写道:艺术并不是模仿再现那所能见的;相反,它是让事物可见。这套丛书创作部分的“三足鼎立”,莫非真有天意?

然而,蔡焕松集聚了五十年功力的快门按下之后,我们甚至可以想到克利曾提醒我们的那样,艺术家,无论多么有眼力、有创建,他不用做什么,除了搜集他从意识与万物深处得来的体会,并传递出去。他既不是主宰也不是奴隶——他只管传达。面对蔡焕松的“传达”,我想起了松尾芭蕉所认为的:俳句(或艺术)之本质、自然观照及表现技法大约有三。第一,真正的技巧应具有真正的“批评眼”,即要敏锐、精细、慎重而正确地捕捉应该表现的东西和内容。第二,获得正确捕捉的表现的东西和内容,同时要保持应该表现之物的原本面目。既避免刻意雕琢技巧,否则会扼杀事物的本质。第三,真正的技巧与生活态度是相关联的,技巧深化生活,生活也深化技巧,两者不可分割。关键是,蔡焕松给了我们太多的可能,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摄影创作之外的两个文本——《访谈》和《你··他》,你就会意识到,解读蔡焕松这位“老顽童”是如何的不易!谁说“理论是灰色的”?当然,生命之树一定长青!

最后还想说的是:蔡焕松以其永远不会失去的“童真”,始终在提示人们去思考中国摄影的“难题”。还记得当年毕加索是怎么说的吗:“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让我们去意识到真理,至少是去认识那个交给我们来理解的真理。艺术家必须知道如何让别人去相信他那些谎言。”而在中国摄影如此辽阔的版图中,我们许多人一直难以分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家不得不拿出“积蓄已久”的“谎言”,让更多的人去顿然醒悟什么才是“真理”。正如埃斯普伦德在《如何让艺术懂你》中所言:我认为,艺术也是富有意义的对话,任何作品假如只是抛出一个声明或论断,而不是鼓励对话,那就无法触动我跟它长时间相处。……我的意见是,尽你所能去看一切——还要切近地仔细审视。但我也要建议你,避免从众,要去少有人问津之处寻找艺术品,而不是只流连于热闹的画廊与博物馆里的绩优蓝筹股。伟大的艺术,常常生发于出乎意料之处。在艺术天地中,需要付出时间与努力,曾经将戴上假面具伪装为真理的谎言,与那些揭示透露真理的谎言区别开来。

相信我,蔡焕松以其“老顽童”的魅力带给我们的“谎言”,一定指向具有终极价值的真理。遗憾的是,我错过了“老顽童”五十年摄影创作展览开幕的现场,只能通过这篇迟来的短文送上一直深藏在心中的敬意!



文 | 段铁军


右起:蔡焕松、久保田博二、李树峰、段铁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前合影)

中国摄影家蔡焕松又出书了!

2023年1月11曰上午,摄影界老朋友、中国摄影家、摄影理论评论家蔡焕松先生给我发来消息,他又出版了新书《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

这次出版的丛书共5本,分别是:《不白之鸦》、《四条边》、《老爷·老大·男丁》、《访谈》、《你·我·他》。他将自己50年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摄影事业当中,像他这样的摄影家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当年,他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金像奖颁奖盛典是在云南大理国际摄影艺术节期间,我有幸作为摄影界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

会议期间,非常巧合的是我和蔡焕松先生被分配住在一个房间。当时,我得知他荣获了中国摄影金像奖之后,既为他高兴,又对他十分敬重。颁奖现场我为他拍摄了照片,由此我对蔡焕松先生的摄影作品以及摄影艺术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我们共同参加了内蒙古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活动。当时,他担任《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和大赛的评委。后来,马格南图片社副社长和著名摄影家久保田博二先生来天津访问。我们在北京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又一次相逢,共同商讨国际摄影文化交流和赛事活动。当时,《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总编李树峰、艺术总监蔡焕松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热情接待我们,离开北京时,我们大家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大门前合影留念 。

2018年,我在天津滨海新区摄影家协会组织了摄影大讲堂活动。我邀请了全国几位著名摄影家来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摄影讲座。其中,邀请者有陕西李泛北京王福春广东蔡焕松等国内知名摄影家来津。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蔡焕松先生从广东携带新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不一样的印度》来到天津,在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不一样的印度”摄影讲座。当时的"摄影大讲堂活动"在天津和全国摄影界以及广大受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前些年,蔡焕松先生又在广东汕头开辟摄影艺术空间市场,举办各种主题的摄影展。他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代表,选送代表作品在汕头艺术空间举办收藏级摄影作品展览,由他负责制作、策展、开幕等一系列工作。我的两幅代表作品也参加了此次主题摄影展。

这一次,他又出版新书足迹——蔡焕松摄影50周年丛书》,我由衷地为之振奋。从他传递的简介和新书首发式现场报道信息来看,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的震撼,相信,这在摄影界也将产生强烈的反响。一位1952年出生的摄影家还在摄影之路上拼搏奋斗,确实让人心生敬佩!

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衷心为蔡焕松先生新出版的《50年摄影丛书》表示祝贺。也更加敬佩蔡焕松先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藉此也将他新书出版的信息和一些作品发表在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微信公众平台上,以飨同行和爱好者学习欣赏。

诚挚祝愿蔡焕松先生永葆艺术青春、勇攀艺术高峰,“拼命三郎”勤奋耕耘——永远在路上!


段铁军   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主席

2023/01/11





喜欢这套书籍请添加下方微信号联系客服


(编辑:吴为)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吴为
Q Q:   195303763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