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军超的铜瓦厢:一串葡萄里的千年农业密码
黄河故道畔的铜瓦厢,一串紫玉般的葡萄在孙军超布满老茧的手掌中泛着微光。这位非遗传承人俯身观察果实的糖霜纹路,仿佛在读一部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书。在这个被现代人遗忘的古镇里,葡萄与白酒的传承故事正悄然诉说着关于土地、健康与文明的深邃智慧。
铜瓦厢的葡萄架上缠绕着黄河文明的记忆。孙军超家族世代守护的"龙纹紫珠"古法种植体系,将二十四节气转化为具体的农事密码:惊蛰时用草木灰调节土壤酸碱度,谷雨时节以竹制量杯精准灌溉,白露前七天开始手工疏果。这套传承六百年的农业智慧,使每公顷葡萄园的生物多样性达到普通农田的3.2倍,土壤有机质含量常年维持在4%以上。当现代农业陷入化肥依赖困境时,铜瓦厢的葡萄藤依然保持着与土地对话的能力。
在孙氏古法酿酒坊,时间以另一种形态沉淀。孙军超遵循"三蒸三酿"的古法,将葡萄与中药材进行神奇配伍。发酵、蒸留,最后在陶坛中陈化整整三个伏天。这种跨越植物与中药材界限的酿造智慧,不仅让酒体获得层次丰富的口感,更创造出富含多酚类物质的健康饮品。多批次成分检测显示,铜瓦厢白酒的抗氧化成分含量是普通白酒的7.5倍。
非遗技艺的现代蜕变在孙军超手中呈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他将葡萄枝条粉碎还田的技术改良为生物炭制备,使每亩葡萄园固碳量提升40%;把酿酒余料开发成含膳食纤维的保健食品;用AR技术复原古代酿酒场景,让非遗传承突破时空界限。这种创造性转化使铜瓦厢模式的经济效益较传统农业提升5倍,带动兰考果农实现生态致富。
当夕阳为铜瓦厢的葡萄架镀上金边,孙军超抚摸着祖传的枣木酒甑,眼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光芒。在这里,每一颗葡萄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胶囊,每滴酒液都蕴含着农业文明的健康密码。这种绵延千年的生存智慧,正以非遗传承为舟楫,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葡萄藤缠绕的不仅是支架,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业基因。
(作者:张云岭/编辑摄影:朱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