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岸曲折、港汊众多的钦州湾里
分布着100多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岛屿
似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广袤的海面上
岛与岛之间是碧波荡漾的水道
七十二条水道
虽水深浪静,却曲折诡异
被古人赋名“七十二泾”,又名龙泾还珠
这七十二条水路,既凝聚了自然景观的巧妙,又沉淀了人文历史的精粹。泾与泾相连,岛与岛相望,如同迷宫世界,又恍如梦境一般的世外桃花源。
走进去扑朔迷离,看起来却美如仙境,既是一曲海上的田园牧歌,又是一首沧海桑田的变幻诗篇。被誉为南国的蓬莱、大陆的澎湖。统称为龙门群岛。龙门岛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岛屿。
据明朝嘉靖年间《钦州志》记载,因岛上山脉自西向东蜿蜒起伏如龙,前屏左右山岭东西对峙似门,且扼茅尾海、钦州湾之出海口,因而得名龙门。
龙门岛四面环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筑长堤与大陆相连。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各朝历代,都在这里设置海防军事要地,重兵把守,保疆卫土。
民国时期广州江防司令申保藩曾驻扎此岛。岛上至今仍保存有修建于1919年的申保藩故居,被称为“将军楼”。
将军楼全楼没用一点水泥,全部是糯米和贝壳粉粘合而成,楼呈方型,高三层,每层均有半月形阳台,楼顶四角那些突兀的部分便是炮楼。
在楼顶极目远眺,是逶迤奇绝的南国风光,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渔船穿梭,蚝排绵延,从窗子里就可览潮涨潮退,赏日出日落,百里海面尽收眼底。历经105年的时光,将军楼的外墙已呈黑灰,窗扉门楣皆已有损,却掩不住它高大气派的优雅华贵。
龙门岛上有四个村子,以东村、西村、南村、北村命名,由龙门镇统辖。全镇计八千余人,主要聚集在龙门岛上。
岛上因地势较低,涨大潮时,海水倒灌进村里,形成“村在海里,海在村里”的奇妙现象。
千百年来,它安然在祖国的南疆,虽璀璨耀目,却低调内敛。
岛上人自古以渔业为生,用传统的技艺,养育着这方人民。至今,岛上80%以上的村民仍然从事着捕捞、造船、织网、海上养殖等职业。
探秘龙门岛,必得要从这些青石板的小径开始!
当你一脚踏上去,就像踏在它千年的历史扉页里,一幅幅神秘的画卷随之揭开帷幕。
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悠远,如同一册线装书,引你手不释卷。 岛上林木葱郁,古树苍劲。最多的树是榕树。
“树抱屋”是岛上特有的奇妙景观,古老的榕树,发达的根系见缝插针,和老屋的墙壁缠绕在一起,有的还伸展到屋里,和窗扉门楣交缠在一体。
历经百年风云,它们像一对恋人,相偎相依,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在青云梯,巧遇青云客栈老板张叔。他一直致力于家乡文化的搜集和研究。
他带我们去走青云梯。 他说青云梯是古代进出龙门岛的唯一官道。始建于明末清初,共有72级台阶,村里人都说,从这里走过的人,事业会扶摇直上,“一脚跃进龙门,从此平步青云。”
“还有更神奇的!”他说。
“蚝宅”是村里另外一个奇特的景观。顾名思义就是用蚝壳建造的房子。 白色的蚝壳规整划一,排列整齐,数百年过去,许多房子还完好无损。
“大蚝是龙门岛的特产,过去的蚝都是生长十几年,个大肉厚,壳有手掌般大,坚硬无比,所以被村民拿来盖房子。”
说起“蚝宅”的好处,“节约成本,就地取材,住着冬暖夏凉。”张叔如数家珍。
正聚精会神拍摄的美丽中国行网摄影师胡子探长,形象的用满“墙”“蚝”情,来形容这些蚝宅。
吃大蚝是村里人最津津乐道的记忆。特别是盐焗大蚝,巴掌大的蚝肉,吃起来特过瘾,提起来都让人流口水。
“我在外面几十年,最念念不忘的美食就是家乡的大蚝。过去的大蚝,都是野生的,营养特别丰富。”张叔手指着老墙上的蚝壳,比划给我们看。
听说我们来自遥远的北方,村民们纷纷问:“你们那里是不是下雪了?我们这里不下雪,多待几天。”
许多村民没有看到过雪,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寒冷。20几度的平均温度,让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碧叶青树,花开花落。
村里有五口古井,是这个古老的渔村里流淌着的传统符号,深藏的文化底蕴。 张叔带我们去找到的第一口井是茶井。
“用茶井的水泡茶,喝起来甘甜清冽,口齿生香。”他说,“此井水还有一奇,越是干旱之年,水愈发清澈甘甜。”受不了诱惑,我们也取了一桶放在车上,回去煮茶。
张叔又带我们穿过半个村子,找到玉井。
玉井的全名叫玉井流香。始建于明代,原名玉井寒泉,守护玉井流香的张宏发老人告诉我们,过去这个井旁边就是大海,渔民来取水的时候,得划着船过来,周边这些房子都是后来填海建造的。
过去玉井井台低,大潮之际,海水倒灌,但拨开上面的海水,底下还是淡水。更奇怪的是海水一灌进去,井里的水就往上喷。
“天热的时候,用玉井的水煮饭,放两天都不会发馊发霉,没有瓶装矿泉水的年代,这水可以打出来直接喝,从来没有出现喝了拉肚子的事。”张宏发说。 玉井这些神奇的现象至今仍然是一个无解的谜!
78岁的张宏发老人,是村里的老年协会会长,玉井的自愿守护人。
张叔指着张宏发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可是当地名人,获得过各种荣誉,参加过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属于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致富的带头人,当时的万元户。” 张宏发谦虚的说:“我就是有个做渔船的手艺,现在是我儿子接手经营,养蚝,远洋捕捞,货运,他啥都做,比我能干。”
他给我们看他保存的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写玉井的诗词,有的是手迹,有的是打印,都非常珍贵。
马路龙井因为位于官道上,主要供来往的官兵、马匹饮用,才得此名。
街上这里一伙那里一堆,都是剥蚝的女人,她们剥的是一种很小的蚝,说叫蚝蛎,海水养殖的,拿到市场上能卖20多一斤,不急不慢,一天能剥十几斤,闲来无事就捎带着做了。
养蚝,是龙门岛上的支柱产业。七十二泾,每条水道边都是蚝排。
这里的渔民有三个家,海上一个,建在蚝排上,为了方便照管生蚝;市区一个,为了方便孩子上学;龙门岛上一个,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老屋。
“过去捕鱼很辛苦,四点多就起床去海上,回到家还得接送孩子上学,几头跑,现在有了蚝排,有了车,方便多了!”一个年轻的渔民说。
养蚝不用投喂,它们吃的是海里的浮游生物。比打鱼清闲些,收入也不低。这也是龙门岛养蚝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村里几乎都是崭新的三层四层小楼,院子里种着各种花,打扫得一尘不染。
这样的日子,有种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浅笑安然的惬意。人人都像是那个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的少年。 张叔名叫张有雄,在部队服役19年,和我们两位当过兵的摄影师一见如故。
三个人相约晚上一起小酌一杯,结果,没到晚上,张叔就从饭店叫了六个菜,热气腾腾的端过来,说:“龙门岛上的大蚝,给你们尝尝。”三个曾经的军人推杯换盏,喝着喝着,就唱起《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等军歌,有一种相见恨晚的亲近。
第二天一早,我们还没有起床,他又掂来烧鹅、蚝肉、青虾、鹅蛋等菜品送了过来。
海上渔家乐是龙门岛独有的特色,镇里安排工作人员小梁驾驶公务船送我们过去拍摄,因为天气原因,渔家乐负责人建议我们天晴了再过来,后来由于持续的降雨,拍摄被迫取消,给我们此行留下了遗憾!
龙门岛上的老榕树,个个垂着长长的须,飘摇在风里,茶泉的水依然甘甜如昔,石板路一截截被水泥路代替,海湾里,小木船搁浅在水里,威风堂堂的远洋轮,犁着碧波,鸣着长笛,款款的来来去去。
在龙门岛的旅游规划里,古船,渔乐,民宿,都被纳入到下一步的发展。世纪工程钦州湾第一跨海大桥龙门大桥的即将通车,必将为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岛屿插上腾飞的翅膀,相信未来的龙门岛会有一个崭新的改变,而张叔家的青云客栈也将借此契机精彩亮相!我们也与他约好下一次的相聚。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钦州湾这片敞阔的海域,即将揭开它神秘、靓丽的容颜。
撰稿:乔小乔
摄影:赵树岭 韩建国